不该遗忘的村落——访福州市晋安区峨嵋村南边自然村

综合
关注福州北上高速至桂湖下高速,左转在第二个路口再左转,直行大约100多米,右转上山路,直行到美丽的峨嵋村。前后大约半小时的路程,我就与峨嵋村南边自然村撞了个满怀。
——这是一个颇具历史沉淀的自然村落;
——这是一个畲族自然村落,全村姓雷;
——这也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村落;
——这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村落;

这里还有曾经的福州二十五中分校
南边自然村——历史悠久
5月15日,记者来到这个曾经有48户230多人居住的村落。整个村落沉睡着,只有一位70多岁的高龄老人,住在一栋刚建不久的水泥楼房里。他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坚守着自己的岁月,实际上,他也坚守着属于这里的乡土情怀;坚守着这里的畲族文化。
村口道路上,我远远地就被一座白墙、飞檐、灰瓦的古建筑给吸引了。
走近一看,它高高屹立在小山岗上,四周的翠竹点缀下,更显出它雄踞的气势。尤其是受地势影响,它靠近村道部分,只能靠高高垒砌且牢固的石基来支撑着。两面墙的夹角,正好对着村口的小道。当年规划建筑时会有怎样的风水考量,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它高高居上,放眼远方的气势中,是否可以看出是在警醒村民守住村里的生活,同时也别忘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呢?
这座“峨嵋村南边35号”的建筑,可非同一般。它是村里的“南边境”,也就是说村里每年春节祈福、正月十六村里哪家这年有大喜事的,都要在这里举办宴会,与大家分享喜悦;每年七月二十五这天是“境”里供奉的“大王”生日,二月二十七日又是“境”里供奉的齐天大圣的生日。村民们都会来此礼拜,祈福。

雄踞在村道旁的南边境
可以这么说,这座约700平方米的古建筑,实际上涵盖了南边村畲族文化的内涵,是南边村共享幸福,和谐生活,祈求平安的一个平台。
进门一看,更让人惊讶!
打开大门是进“境”的通道。通道两边是戏台,层次迭起,秀气中透出建筑结构的美感来。等村民都进入后,大门一关,再往通道上铺设戏台板,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台了。这样巧妙地合理利用地势结构的戏台是从未见到的,足见当年建筑师的非凡能力。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分析:1、出于“风水”的要求,把“境”建在这里;2、这里高、险、峻、窄,只能有这种方式来处理戏台。可见两百多年前这里村民的智慧。
更可贵的是,戏台对面就是供奉“大王”神像的殿堂,中间只间隔着约1米宽的“天井”。可以想象,当年一身畲族服饰的男男女女,簇拥在“大王”神像与灵台前看戏、听曲。这真是“大王”与子孙同乐的场景。隐隐之中,我似乎感受到畲族那种平等和谐的情怀。

南边境内部构造
“南边境”内宝贝可不少!不说那些做工精细的雕梁画栋,仿佛每一个木雕都是一个优秀的作品,都蕴藏着栩栩如生的故事。




做工精美的雕梁画栋
“大王”灵台上的香炉,更是宝中之宝——乾隆甲申年立。这个香炉证明了这个“境”的历史,距今有257年。仅仅这个香炉,就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了。

做工精美的雕梁画栋

乾隆甲申年间的香炉
这些可都是不可再生的乡村文化呀,我忽然明白了那位七十多岁老人的孤独与坚守——这里有他割舍不去的回忆,有割舍不断的文化,这些都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乾隆甲申年间的香炉
凄风苦雨中的私塾
沿村道前行约百米,两边的房子都是闲置着,有的还是新建不久的钢筋水泥房,令人可惜。
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个村子竟然还有一栋旧社会的私塾,在凄风苦雨中漠然地支撑着,支撑着。
她在等待什么呢?早已被新时代的学校给替代了,也已完成她当时的教育使命。从曾经学堂的位置,闲置着几个打谷桶可以看出,她还曾经被生产队做过仓库使用。从精神殿堂到物质仓库,她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可她那只剩下腐朽的门框,还支撑着过去做工考究门楣,门楣上方的古式屋檐上,还稀稀拉拉地斜躺着几片灰瓦,在苦苦地支撑着,想向人们证实自己曾经的神圣与辉煌。

曾经的私塾
私塾左边一栋旧房子,也是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一派破落的景象。村民告诉我,这家曾经的主人是有故事的。
原来,这家主人那年得意非凡,便想着进京找仕途。全村人也都为之庆贺。谁知,不久这位踌躇满志的先生就风尘仆仆地回家了。村民大惑不解,问之何故这么早就回来?先生说:还没到京城,就遇到算命先生,问了一卦,知道是进京找仕途,就断然道:不成,你的仕途早就断了。先生着急地问道:我从没有进仕途过,为何会断了?算命的说:你家在建房时,把大厅通往门口的石阶没有铺好,斜坡的地方断了一截。这就把你的仕途给断了。先生一听,知道家里果然是这样,惊出冷汗来,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此后他就老实在家务农,家道也渐渐破落了。

满是杂草的南边7号,里面有故事
这引起我的兴趣。我们“披荆斩棘”地跨过满是荆棘的门前通道,踩着满是荆棘杂草的路,进到院子里,果然看到了台阶下半部分斜坡的地方,空缺着,没有与最后一节相连。
是当年建房子工人暗中操作,埋下祸根?还是祖上别出心裁的构思?不得而知,这只能留下让那些建筑师与风水先生去思考了。

最后一节台阶的斜坡没有连上
天赐良缘与“六公六婆”
这次采访顺利,应当感谢我的邻居雷美英女士。
雷美英是位漂亮、热心且热情的女士。因为她热心小区公益事情,所以我们才相识,又因为她热情工作,我每年《当代》杂志都是她提醒并帮助我订阅。
南边村是她的故乡,也是到了南边村我才知道她曾经是畲族的美丽姑娘。见到她丈夫雷光明先生,才知道他们都在南边村生活,且一个住在1号,一个住在2号。
雷光明也是个热情好客的畲族人。当我正纳闷着都是同一宗族且又住在隔壁,怎么能成为夫妻的时候,雷光明一脸幸福地回忆他们的爱情生活。原来,雷光明大妻子四岁,学校毕业后在宦溪镇邮政所工作。这在当年可是跳出“农门”,捧上铁饭碗的美差事。就在这个时候,邻居的生产队出纳也就是雷美英的父亲带着女儿来找他。雷美英考进了宦溪镇中学。让在邮政所工作的他今后要多帮助自己的女儿。
原来南边村1号的老房子
在农村,一旦你在镇里或者在城里工作,村民有事情一定要找你帮忙。帮忙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眼前是一位青春懵懂、楚楚动人的畲族姑娘。那双天真扑闪的大眼,一下子侵占了雷光明青春的心。他被眼前的邻居给迷醉了。此后,雷光明说,再也不会有那种年轻人追星的念头,身边这颗星就够亮了。
雷梅英家与雷光明家就隔着一条小路——最近的回娘家
从此,不知道是雷美英父亲送“羊入狼口”还是雷光明的真心实意,尽心尽力的呵护,打动了雷美英的心。注定了这对美好的姻缘。此时,雷美英插话说:知道福州人说的“六公六婆”(六个爷爷,六个奶奶的意思)吗?原来,雷光明的奶奶没有生育,就抱养了一个女儿,后来又招了上门女婿,就有了雷光明。这样,雷光明父亲生母是奶奶,母亲的生母,养母也都是奶奶。他就有了三个奶奶。自然也有了三个爷爷。正好相爱的人——雷美英也是相似的身世,这样他们两结合,就有了“六公六婆”的待遇了。
这真是天赐良缘!
红色文化的传承
采访中,雷光明的叔叔不经意地对雷美英说:你老爷爷还是当年的乡赤卫队长,叫雷则双。雷美英听的一脸茫然,她说我不知道呀。在一旁的婆婆立刻证实道:是,你老爷爷当年可神气了。
原来,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粟裕部队到达连江县,即成立了连罗苏维埃。现在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的桂湖地区,当时为闽侯县第五区,与连江县潘渡地区毗连。至8月,也纷纷成立了闽侯县第五区苏维埃,张长弓为苏维埃主席,张善宦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当时各乡(村)也相对成立了地方政权。南边乡苏维埃主席:雷则洪,书记:雷则拱,交通部:雷则忠,宣传:赖万珠,赤卫队长:雷则双。如此齐全的政权队伍,可见当年这里革命形势一定是红红火火。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以8个师,几万人的兵力把以桂湖为中心的革命政权给镇压下去。多数革命志士在战斗中牺牲。由于这年是民国23年,故称“桂湖二三革命”。虽然,这次革命时间短,但却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市建立的第一个政权。革命旗帜高高飘扬在人民心中。
想到自己老爷爷还有这样一段革命经历,雷美英感慨万分。在场的村民都一致提议,要整理出我们村的革命历史,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村落,她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
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村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村落,她有着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节日
这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村落,她距离市区才半小时的路程,有着天然的地理、人文条件。是大学生还乡创业的理想场所。

畲族的节日
END
主编 | 孙永强
美编 | 吴源园
主办 | 八闽乡村福州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