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同安:四个核酸检测镜头——他们铆足力气和时间赛跑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秩序更好,速度更快,服务更到位了——随着同安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的逐轮推进,不少市民有了这样的感受。全员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全力打赢疫情歼灭战,连日来,同安不少社区创新推出“志愿者叫号式”“运动员入场式”“长龙天梯式”等核酸采样方式;基层工作者、学生志愿者、核酸样本送检人员等也铆足力气,拼在一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

[镜头1]就近搭建采样点 志愿者“叫号”让居民采样

“下一队!来吧!”听到志愿者的呼唤,居民张保卫举着“坂下里37号”的牌子,带着42名住户快速走向采样台。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同安区祥平街道西洪塘社区坂下里采样点。眼前,三个采样台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居民也随着志愿者的“喊号”,有序前来。

坂下里地处同安工业集中区东北角,人口密集,“方寸之地”里,住着近2800名居民。一开始,村里并未设置采样点,居民前往三公里外的点位采样,有些不便。

了解情况后,西洪塘两委张耀评与坂下里协商,向街道提出了就近搭建采样点的申请。很快,申请获批,核酸采样设备、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也第一时间到位。

为进一步降低疫情风险,减少人员流动,坂下里还充分调动“房东”“楼主”的积极性——由他们牵头组织居民分时段、按门牌号排队,志愿者“看号喊人”。

这一举措,避免了采样现场的盲目拥挤,有效缩短了居民的等待时长。中午,志愿者还暂停“喊号”,为医护人员和其他现场工作人员留出了吃饭喝水、短暂休整的时间。

此外,祥平街道芸溪社区、莲花镇后埔村等还创新“运动员入场式”“幼儿园上课式”“长龙天梯式”等形式,有序、高效推进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镜头2]宁波在厦实习生 主动加入抗疫志愿队伍

“做好准备,要和医护人员交接班了!”就餐间的门被推开时,史佳伟的嘴里还嚼着米饭。她赶忙扒拉了几口菜,一边答应着“好”,一边开始上岗准备。

史佳伟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厦门祈初托婴中心的实习生,受疫情影响滞留同安。9月20日,她通过专业培训,正式加入同安区卫健局组建的抗疫志愿者队伍。

她始终记得第一次上前线的感觉:穿着防护服,顶着高温,一遍遍地重复采样动作,汗水流下,全身都湿透了。“现实远比想象的难!从头到脚每一个地方都被包裹起来,闷得喘不过气。”史佳伟说。好在,她收获了满满温暖——“采样后,很多居民跟我说谢谢,给我比心、竖大拇指。虽然动作和话语很简单,但足以让我满血复活!”史佳伟说。

这一次,和史佳伟一同加入核酸采样志愿队的,还有11名学生。他们是罗彬倩、陈永美、方菲、茅成漂、王冰怡、丁琪、许琼丹、叶林星、江瑛、吴梦梦和朱梦晨,均来自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第一期采样支援后,史佳伟、陈永美、方菲和朱梦晨再次应召,于9月23日深入到高风险区新民镇西塘社区,投入到一线防控工作中。

[镜头3]应急抗疫突击队 转运核酸样本昼夜不停

“立即集结,前往工业集中区核酸采样点!”凌晨两点,同安应急人再次奔赴一线。

自同安区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开始,同安区应急管理局就成立了抗疫突击队,负责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和部分采样点的维序。“样本转运时限严格,2小时必须取样,4小时必须送检。”同安应急管理局抗疫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黄昭明告诉记者,样本早一分送达检测,疫情就少一分传播风险,因此,他们必须全力奔跑。

随着采样点的增多和检测频次的提高,同安应急人常常需要连轴转。

为确保所有样本按时准确送达,他们不断优化编组与流程,尽量挤压非任务时间;转运队员更是减少了喝水次数,将午饭晚饭合并、放在车上吃,缩短脱换防护服的时间。

“我们的队员,每天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穿着防护服。手脚流汗发皱、中暑头晕是常有的事,还有人起了疹子,但没有一人打退堂鼓。”黄昭明说。突击队后方,计划调度人员的节奏更紧张,200多个点位的对接协调、进度跟踪、临时调配等任务都得靠他们把控。

“大家逆行而上,不怕危险、不分昼夜,深入高风险地区,跑在抗疫最前线,充分诠释了应急人的责任与担当。守护银城,我们使命必达!”黄昭明说。

[镜头4]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做实做细每项工作

蔡咏铮是同安区祥平街道综治办的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他深入祥平街道西湖社区山坪里开展抗疫工作。好多次,妻子林甜甜想和他视频,他忙得腾不出手,只能匆匆回复:“深入封控区,我无法视频。”这样的节奏,就连结婚纪念日那天也不例外。

9月14日,蔡咏铮结束出差,从北京返回同安;15日开始,一直住在办公室里。9月18日深夜,他接到指令,随手收拾了几件衣服直奔西湖社区。

蔡咏铮的时间表,被大小事填得满满当当:白天,他负责核酸采样现场组织调度、秩序维护,居民生活物资运输配送等工作;晚上,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上门,给居家隔离的居民做采样;后半夜,还得当“司机”,把医护人员一一护送到宿舍……凌晨4点,蔡咏铮返回驻地,洗漱、吃早餐后,新一天的挑战又开始了。

“通宵达旦很正常,所有时间都得挤出来给疫情防控。现在是关键时刻,我们得协调各方战线的人员,利用好每个碎片化时间,处理好每一个问题。”蔡咏铮说。打开他的运动记录,日均步数已达到了三万。

林甜甜能理解丈夫的忙碌,这时候,他不仅是自己的丈夫,更是西湖社区许多家庭的平安“守护者”。“待疫情过后,他一定会给我补过结婚纪念日的!”林甜甜说。(厦门日报)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杨心亮 余雪燕 黄静怡 赵菁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