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246封信件漂洋过海来到鼓浪屿!收信人都是她…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写上收件地址

填上收件人名

即便隔山跨海

一个快递包裹也能远道而来

送达收件人手中

近日

鼓浪屿街道

收到一个匿名快递

想知道包裹里面是什么东西吗?

快跟上小编的步伐

一起来揭开

这个匿名快递的“神秘面纱”!

匿名快递

这是一个寄件人、寄件地址

均不详细的匿名快递

包裹很沉

打开一看

里面满满当当装的全部是信件

经过清点

包裹里的书信共有246封

246封信件中

既有求助信、感谢信

还有家书、贺卡和明信片

寄信人来自全国各地

甚至有许多来自外国

而收信人却都是同一个人:

林巧稚

为什么会把这些信打包寄到鼓浪屿?

快递里的信又有什么故事?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

大家满头问号

经过多方打听

我们终于得知

快递是从北京寄来的

寄件人是一位吴老先生

经过一番交流

吴老先生和我们述说了

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

信的故事

原来,这些信件是吴老先生于1982年左右,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吴老先生是一位传记文学作家,收集这些信,主要是为了从信件中获取一些素材和资料,创作有关林巧稚的传记文学作品。

除了信件,吴老先生还曾多次亲身采访过林巧稚。林巧稚病重时,吴老先生也前去病房探望,并向她许下一个承诺:“林医生,您为改善中国妇幼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一定要把您的事迹写成书,广为流传。”

不久之后,林巧稚逝世了。但吴老先生谨记当初的诺言,继续提笔奋耕,撰写了许多有关林巧稚的传记和报道,让林巧稚献身祖国医疗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留芳百世。

“为了真实还原林巧稚的一生,我收集了很多与她相关的信件等资料。这些信件很珍贵,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吴老先生说,信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真实反映了当时林巧稚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对后人继续研究林巧稚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今,吴老先生年事已高,他决定将这246封书信全数捐赠给林巧稚的家乡鼓浪屿,为这些书信找个“安稳的家”,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林巧稚生在鼓浪屿

她在日记中称自己是

“鼓浪屿的女儿”

这漂洋过海而来的246封书信

最终还是回到

收件人林巧稚的“家”中

这位从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

虽然一生未婚未育

却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

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为了纪念她

鼓浪屿修建有一座名为“毓园”的纪念馆

在花团锦簇的毓园林中

有一座洁白无瑕的林巧稚雕像

她面朝大海,凝视前方

面部露出慈祥的微笑

林巧稚的故事在这里传唱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望与缅怀

鼓浪屿的女儿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归国华侨,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岁那年,林巧稚的母亲因宫颈癌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救苦救难,并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林巧稚虽然声名显赫,但对所有病人她都一视同仁,面对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在林巧稚接生过的孩子中,有不少名字叫“念林”、“爱林”、“敬林”、“仰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是对林巧稚深深的感激之情。

终身未婚的林巧稚说,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它胜过人间一切悦耳音乐。甚至在林巧稚弥留之际,她最后断断续续说的话竟然是:“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得到了人民的尊重

她逝世后

后人按照遗嘱

将她所有积蓄捐献给

协和医院的托儿所

骨灰撒进了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林巧稚的一生用无私奉献

诠释了悬壶济世的崇高内涵

用跨越国界的休戚相关

谱写了大爱无疆的医道精神

这个漂洋过海来的匿名快递

承载着吴老先生三十多年的潜心研究

也展现了林巧稚倾尽一生的无私奉献

一封封书信

仿佛一张张车票

带我们穿越历史,回到过去

在那里

我们听见婴儿的啼哭

看见医者坚守的初心

传承医者精神

不负白衣荣光

今年是林巧稚诞辰120周年

让我们共同缅怀林巧稚

致敬医者仁心

来源:鼓浪之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