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构筑精神家园,塑造银城样板!

综合
关注近日
同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智慧云平台
在上线两年多之后
使用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
科技赋能实践,资源整合下沉
该平台打通了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
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安区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作为工作主线,从小处入手,守正创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同安人民构筑精神家园,塑造文明实践“同安样板”。

1
1
暖心暖城
志愿服务品牌化
榜样力量更闪亮
国庆前夕,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公布2022年省级“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名单,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网络公示,同安区委文明办选送的“高山上的阅读”项目入选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被作为全省典型进行广泛宣传。

同安“高山上的阅读”项目 是探索精准帮扶留守儿童的新实践,形成了“主题课程+陪伴阅读”的经验,用爱心助力高山孩子成长。项目相关负责人杨燕茹介绍,在同安区委文明办的扶持下,该项目在2020年“善行八闽公益大赛”中获二等奖,在2021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银奖。
截至目前,该项目在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水洋村,汀溪镇五峰村、西源村,五显镇溪西村、竹山村、竹坝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活动191场,累计服务学生4547人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86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12498小时。

“高山上的阅读”项目是同安志愿服务品牌化的一个生动特写。目前全区志愿服务队伍有1578支,仅去年就新增2万多名志愿者,全区现有8.2万名注册志愿者。其中,“920就爱您”志愿服务联盟现有399支队伍,1.9万名志愿者。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日常持续开展的服务项目已达400多项。


高山上的阅读
星火燎原闪耀同安,照亮“同安红”前行之路。同安区注重挖掘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构筑志愿服务高地,持续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同安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01
今年5月,祥平街道凤祥社区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成为全市城市社区的典范代表。
02
同安区委文明办坚持“讲文明故事,传榜样声音”,获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网络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03
同安区文明创建事务中心主任张荣森获评先进个人。
04
志愿服务时长超6000个小时的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志勇,今年初获评“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05
叶少静上榜“福建好人榜”,并成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候选人。
06
同安渔民吕春源获评“福建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

1
1
惠民利民
微行动传大能量
文明创建受瞩目
上个月,经过遴选,同安区为“爱心餐饮店”授牌,8家餐饮店为困难群众提供暖心的免费餐食。

“爱心餐饮店”公益项目征集令一发出,就获得同安爱心商家的热烈响应,展现了“爱心同安”的温情画面。不少爱心商家表示,要以微行动传递大能量,为临时处于窘境的人员提供优质、放心的“爱心餐”。
同安区爱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区持续深化爱心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与“爱心厦门”相融合,推动实践站与“爱心屋”结对挂钩。不仅征集“爱心餐饮店”,还连续多年依托“爱心屋”销售爱心葡萄,开展“银城义剪”等爱心活动,打造田洋“爱拼食堂”爱心阵地等,实质推动“爱心暖城”。

人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爱心是城市文明的符号。今年,同安区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省级文明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同安美”品牌引导群众文明习惯,培育“同安文明自觉”。今年8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纷纷点赞同安文明创建成果,充分肯定同安在厦门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中的探索和实践。
8月13日,新华社播发《文明花开竞芬芳——多地文明城市创建成效观察》,讲述了记者在同安区等福建多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今年4月起,厦门市同安区开展城中村违建整治,希望借此提升相关片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同安区祥和街道西湖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打消群众顾虑。社区下辖的3个自然村全部按时完成拆违整治工作,腾出宝贵空间,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造福群众。”8月14日的人民日报也刊发了这一报道。

光明日报以《以人为本惠民,持之以恒实践》为题,报道了全国各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亮点做法,其中以同安区军营村为例,讲述了村民齐心协力绘就文明新画卷的故事。“军营村连续7年蝉联厦门全市环境卫生冠军,成为免检村,是村民最自豪的事。这得益于村民创新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激活了山村文明新风。村规民约不仅贴在文明回廊上,更融入村民言行中。”

中央媒体对同安区文明创建的集中报道,生动展现了同安的文明底色,肯定了同安区在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新容,改善百姓生活的实践。



1
1
常态长效
法律服务接地气
理论宣讲更有力
“婚前买房婚后还贷,产权归属不清,怎么办?”“想取出老伴生前的存款,却不知道密码,怎么办?”
连日来,20名法律顾问陆续进驻同安区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提供常态化公益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帮扶、公证调解等服务,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公益法律顾问的进驻,推动资源下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重点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群体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区在基层实践中探索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常态长效。
1。 运行管理机制得以深化协同联动

在线下盘活152个实践中心(所、站),拓展1168个阵地岗、3567个实践岗、19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等资源;在线上优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完善“群众点单、阵地派单、队伍接单、百姓评单”的管理模式,云平台使用量累计超过1000万次。
2。 各类资源统筹融合机制持续强化
按照“开放、集成、融合”原则,推动实践中心(所、站)融合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人员、队伍、项目,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乡村复兴少年宫,推动公益法律顾问进实践中心(所、站)等,持续下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如何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安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区新时代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名师孵化中心近日成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宣讲员孵化提供平台,持续壮大宣讲队伍,组建专家队伍100多人,今后将重点开展“专家讲坛、研讨交流、评选竞赛”三项活动;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讲古仙”“松柏林老年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轻骑兵”等十多支区级宣讲队伍,让党的声音传播更有力。

课程内容持续丰富,宣讲形式也不断创新,以“线上+线下”“嵌入式”等方式开展宣讲。志愿者在公园榕树下、田间地头、智慧云平台等线下线上渠道,深入开展“文明乡约”“双溪讲古”等“嵌入式”特色宣讲活动100多场次,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安区推进老年大学教学点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建第一批老年大学示范教学点39个,老年人在社区里、公园内、榕树下就可接受老师指导。老年人“家门口的大学”已累计服务群众8000多人次,实现了阵地共建、师资共享、课程共学、活动共办。


创新宣讲形式
来源:文明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