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潭尾,以红树林为教材,讲述蓝碳故事

综合
关注
关于海洋,我们还有很多不懂!
▼
11月27日上午,2022“乡约翔安”第六届翔安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之《寻找自然的宝藏》亲子活动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举行,来自乐海小学的20组亲子家庭参与了本次活动,体验了一次内涵丰富的红树林“蓝碳”生态主题研学之旅。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翔安区人民政府指导,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新浪厦门、不懂实验室、爱心图书馆项目承办,并获得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70.8海洋媒体实验室联合发起的美丽海洋公益行动项目支持。
解密红树植物
“这些树这么绿,为什么叫红树呢?”
“红树生活在海边,为什么不会淹死、咸死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以眼前大片的红树林为教材,开始解读红树植物的秘密。

大家在木榄树丛中寻找胎生苗,在白骨壤观察呼吸根,在对叶榄李树下了解它被引种的原因及带来的生态风险……红树林的知识在这里触手可及,令学生们大开眼界。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大力修复红树林呢?因为它本领高强,可以净化海水,防风消浪,还能固碳储碳……“
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们不仅对“蓝碳”、“碳中和”等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不禁为红树林的神奇而惊叹。
走访滩涂居民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深入滩涂,开启了“举步维艰”的踩泥坑之旅。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更让他们兴奋的是滩涂上随处可见的小动物。

“作为一个奇特的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中生活着许多有意思的小动物,比如长着一只大螯的招潮蟹,爱爬树的滨螺……”

学生们一边听老师讲解这些动物的习性,一边仔细观察、触摸。通过这样一场打通五感的学习体验,这些动物不再是书本上单调的图片,而是活生生的自然朋友。



观察之余,老师也不忘提醒孩子们不要伤害这些动物,要及时送它们回家,并让孩子们观察远处的螃蟹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都有哪些表现。

知识固然重要,但与自然朋友和谐共处的理念才是这堂课真正的价值。
扮演捕碳高手
游戏,是孩子们的通用语言。在了解了“红树林具有很高的二氧化碳捕获效率“之后,孩子们通过一场激烈的二氧化碳捕猎赛,深化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场地内孩子们奔跑如风,场外的家长们也忍不住呐喊着为他们献计献策,气氛十分火热。



游戏之后,孩子们还领到一份研学手册,小小一本手册包含了科普绘本故事、儿歌、生物图鉴和趣味题目,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吸收今天的知识。
活动结束后,乐海的孩子们创作了一幅幅红树林手抄报、自然笔记等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一颗颗爱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的种子正在萌芽,让我们静待开花结果时。


✦✦


✦✦


✦✦


✦✦


✦✦


✦✦


红树林“蓝碳“生态主题教育研学
课程介绍
在厦门诸多人工重构红树林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红树林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也是国内首例通过“蓝碳”实现零排放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典范,有“金砖碳中和林”的美誉。
为充分挖掘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生态内涵,让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亲海更懂海,2022年,在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以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为载体,打造了红树林“蓝碳”生态主题教育研学课程。课上不仅传授关于红树林、“蓝碳“以及红树林生物的知识,也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目前已有来自天心岛小学、侨英小学、乐海小学的学生参与了本课程。
红树林“蓝碳”生态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还将继续面向青少年开展公益研学活动和科普讲座,欢迎更多厦门小学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