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界“金鸡百花”超前点映,专访国内外学者揭秘幕后故事

综合
关注
探索科学之道路,辽阔、漫长
每一位探索者
如黑夜中不懈闪烁的星
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
照亮一方天地
而纵观时间长河
无数位科学家汇聚在一起
构成了人类前进道路上的璀璨星河
倒计时2天——
厦门大学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
2023年1月9日至12日
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
(XMAS-VI)
以 “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
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9日上午8:00准时启幕
会议网站:
https://melmeeting.xmu.edu.cn/xmas/index.asp
XMAS-VI直播地址:
https://v.ttv.cn/watch/xmas6
XMAS-VI直播二维码:
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
开启一场海洋科学的群星盛宴
与此同时,9日上午8:45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联合东南卫视
发起“2023全国首场海洋科学家面对面
共话海洋健康发展”
——XMAS-VI 云端科普分会场
暨“嘉庚”号2023首航直播活动
2023年全国首场海洋科学家面对面活动
即将拉开序幕!
“嘉庚”号科普分会场直播信息:


6场海洋学家的主旨报告
“超前点映”
海洋环境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睹为快
01
橡皮鸭子的奇幻漂流
《可持续海洋观测系统》

报告人:Juliet Hermes,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
报告关键词:可持续海洋观测,洋流长期观测,数值模拟
1992年1月,一艘货轮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遭遇风暴,海浪将集装箱卷入海中,超过 28000 只橡皮鸭子掉进了地球上最大的“浴缸”——海洋。
橡皮鸭子的奇幻漂流由此开始,它们在不同的时间点登陆不同的大陆,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茫茫大海中还游荡着少数漏网之鸭。
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和冒险精神的故事,更有趣的部分是这些鸭子的漂流路线。事实证明它们并未均匀地向四周扩散,这一现象引起海洋科学家的兴趣,从而将这场海运事故变成了科学界的意外之喜。通过追踪这些小“浮标”,海洋科学家对洋流——这只暗中驱动橡皮鸭的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源:magicseaweed
厄加勒斯暖流是世界上最为强劲的几股洋流之一,它强大的力量不仅给南非的东海岸和更深的内陆地区带来了温暖与湿润的水汽,还会进一步影响南非甚至南半球其他区域的气候。
除此之外,一部分厄加勒斯暖流将印度洋的温暖高盐海水带入大西洋,进而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特点使得厄加勒斯暖流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图源: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Juliet Hermes 博士一直在从事洋流观测和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她的报告也将系统介绍厄加勒斯洋流。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橡皮鸭子的奇幻漂流》
原创作者:李佳宸,王宇,修艺洹,王伦,康思静
02
捕鱼不止影响鱼
《捕鱼行为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报告人:Eric Galbraith,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
报告关键词:捕鱼,鱼类资源,元素循环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持续膨胀的世界,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7亿(目前约为78亿)。可悲的是,世界上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吃不饱,大约有8亿人每天在挨饿。
鱼类是重要的食物来源,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以海产品为主要的蛋白质摄入源。
然而,75%到85%的鱼类资源已经达到或低于了可再生的临界点,整个海洋都被过度捕捞,以致于种群没有时间繁殖以恢复至原来的丰度。

图源:XMAS-VI 学生工作组
此外,鱼类数量的减少也并不是过度捕捞的唯一影响,还会造成海洋生物粒径谱与生态系统的改变。
近年来,海洋鱼类资源受到了捕捞、栖息地退化、变暖、缺氧、酸化等人类行为与全球变化的显著影响,而鱼群在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潜在角色与未来变化也正受到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源:XMAS-VI 学生工作组
Eric Galbraith博士通过提取全球渔业观察数据以及模型分析,研究了人类的捕鱼行为对海洋鱼类丰度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他对海洋生态系统与人海耦合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捕鱼不止影响鱼》
原创作者:倪司麟,于滢,翟欣婷,袁文静,孟靖山
03
向大海“施肥”增加海洋碳汇
《铁施肥等海洋碳移除方案》

报告人:Ken Buesseler,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报告关键词:碳循环,铁施肥,二氧化碳移除
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气候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覆盖地球表面70.8%的海洋吸收了人类活动释放的约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这一碳汇过程主要由海洋溶解度泵和海洋生物泵驱动。其中,海洋生物泵以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为起点,部分被吸收固定的碳最终下沉到海底实现封存。

生物泵,图源:XMAS-VI 学生工作组
鉴于海洋巨大的储碳潜力,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法,其中,“铁施肥”从“铁”这一痕量元素着手。铁元素密切参与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进而影响浮游植物对碳的固定效率。

铁施肥,图源:XMAS-VI 学生工作组
因此,科学家们计划向海洋中施“铁肥”,促进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生长,推动海洋碳封存。然而,这项地球环境工程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Ken Buesseler博士正是这一领域领衔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报告将分享海洋铁施肥未来的研究方向。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向大海“施肥”增加海洋碳汇》
原创作者:王承望,刘玮,孙雪琼,梁芊芊,陈凌昕
04
深海里面有什么
《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报告人:Lisa A。 Levi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
报告关键词:深海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资源开采
尽管我们所看到的海平面万里如一,但表面之下的海底地貌却复杂多样,其壮观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陆地,既有一马平川的深海平原和盆地,又有层峦叠嶂的海山和海岭,还有“咕咕”冒气的海底冷泉和热液系统。
在阳光难以触及的深海王国中,丰富的海底地貌为多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身之所,这些深海居民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单细胞动物如有孔虫,小型底栖动物如沙蚕等,有大型游泳动物如深海鲨鱼及其他鱼类、乌贼,甚至还有美丽壮观的冷水珊瑚等。

图源:Levin and Bris, 2015, Science
除此之外,更有许多未知的生物,构成了深海的神秘与迷人。但是,如此神秘迷人的深海也正在遭受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资源开采的干扰。

图源:Levin and Bris, 2015, Science
Lisa Levin博士长期致力于深海研究,她关注陆架边缘海不同系统的生态学,以及气候变化和资源开采对深海脆弱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她的报告将介绍更多的深海生物多样性及21世纪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深海里面有什么》
原创作者:谢冬梅,李习帅,吴思扬,李一娴,陈沐阳,何诗凡
05
浮游植物的“向光而生”
《光驱动过程揭示硅藻的分子奥秘
及其在海洋环境中成功生产的原因》

报告人:Angela Falciator,法国IBPC(巴黎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微藻叶绿体生物学和光感知实验室主任
报告关键词:硅藻,光驱动过程,NPQ(非光化学猝灭)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超过浮游植物吸收能力的光会导致其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甚至引起细胞死亡。
因此,浮游植物进化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来检测和响应环境中光的变化,包括光感知能力及非光化学猝灭等。研究海洋浮游植物的光驱动过程意义重大,可以促进对光支持生命活动机制的理解。

图源:http://www.ibpc.fr/UMR7141/
硅藻,作为浮游植物的重要类群,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约为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 超过了热带雨林的固碳量。
Angela Falciator博士致力于研究微藻的光感知能力与光驱动过程的相关机制,她带领的团队通过模式生物三角褐指藻和隐秘小环藻,对硅藻响应光变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以揭示光如何影响浮游植物的生命及浮游植物响应光的动态过程。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浮游植物的“向光而生”》
原创作者:郭嘉宇,林煊琴,郑婉茹,包丽萍,罗惠琪,林泽恒,段元晖
06
人类的海洋“氮足迹”
《海洋氮循环》

报告人:Haojia Ren/任昊佳,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副教授
报告关键词:氮同位素,氮循环,人类活动
氮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生物体中蛋白质、核酸、光合色素等有机分子的重要组成元素。自然界中的氮以单质和各类化合物的形式在不同功能类群生物的介导下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氮循环过程。
对于大多数海洋环境而言,氮元素的供给是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物输出的主要控制因子,从而调控大气CO2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全球氮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世界范围内人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在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干扰了氮的迁移转化过程。

图源:网络
我们如何在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对于海洋氮循环和收支的影响呢?答案之一是氮同位素示踪,通过研究有孔虫和珊瑚保留的氮同位素信息,重建区域和全球海洋的氮固定过程,追踪区域海洋的氮源变化和评估海洋环境中人为来源氮输入贡献。
任昊佳博士长期从事海洋氮循环的研究,她的报告将从氮同位素的视角,探寻人类活动在海洋氮循环中的足迹。
XMAS-VI 学生工作组原创视频《人类的海洋“氮足迹”》
原创作者:王宏伟,孙国翠,张杨,刘欣祝,郑炜祎,张萍
除6场海洋学家的主旨报告外
34个专题分会及研讨会
共计204个口头报告和239份墙报展示
讲习班、论坛、
沙龙、线上海报快闪等精彩活动
即将在XMAS-VI中拉开序幕
XMAS亮点一览:
2023开年大事件丨第六届XMAS开幕倒计时,你准备好参加了吗?

幕后专访
揭秘XMAS背后的学者群像
星与星独立
星与星辉映
星与星相互吸引
熠熠星光
在前行、并肩与交流碰撞中
拓宽渺小人类探索浩瀚世界的版图
在接受高质量的科学内容输出前
XMAS-VI的学生工作组
将镜头对准数位科学家
以专访为媒
记录他们的XMAS历程
汇聚的海洋、进击的XMAS
“发起人” ——XMAS会议主席篇
Q:您作为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一直竭力推动XMAS的发展。包括近两届在疫情的影响下您仍然鼓励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创办XMAS的初心和初衷是什么?
受访者·戴民汉
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固有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科学这一高度综合交叉的学科而言,尤其如此,地球只有一个海洋,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决定了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人类共同携手,通力合作。
我们的初衷是将学术研讨从实验室内部、小同行之间,拓展到全球范围、多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碰撞。通过XMAS搭建平台,汇集不同海洋领域研究者的智慧和见解,为多学科交叉提供交流机会,分享研究成果,共同讨论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及解决方案,以期构建多学科交叉海洋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和学术博览会。

Q:从2014年第一届至今,XMAS已经走过近9年了,在您心中XMAS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对于XMAS未来的发展和路线您有哪些期盼?
受访者·戴民汉
XMAS仍然处于发展成长期,至2019年,XMAS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受到疫情的干扰,2021年和这一届会议都只能以线上为主,这对会议的组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参会人员的交流体验来说,更是巨大的限制。
XMAS从厦门起步,期望能够创造厦大自己的学术品牌,把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学科和中国海洋学界推向国际舞台,不断提升在国际上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厦大、中国乃至亚洲的一张名片;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探索与国际知名的学术会议合作,把国际会议“搬到”厦大、中国、亚洲,让厦门成为大家心向往之的科学研讨圣地。

Q:从第一届XMAS至今,会议主题不断地进阶,从“多学科交叉研究变化中的海洋环境”到“多学科科学如何服务于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再到“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您觉得历届XMAS主题的与我们所处的研究时代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说XMAS主题的发展与海洋科学界的发展有哪些关系?
受访者·刘志宇
第四届XMAS会议组委会主席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海洋动力学
“XMAS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学科交叉,这也是系列会议最大的特色。会议主题的变化则体现了海洋科学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海洋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XMAS作为一个汇聚全球海洋科学高端人才、启发高水平学术争鸣的综合性会议,其主题应充分体现并致力于引领海洋科学的发展。这既是我们的追求,也是XMAS已经在发挥的作用。”

受访者·曹知勉
第六届XMAS会议组委会共同主席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这些主题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气候变化、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国际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海洋科技发展从重视基础研究向强化应用研究的转变,基础和应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Q:从第一届XMAS至今,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员的数量与来自的国家与地区都不断增加,会议的报告数量也不断增加,XMAS在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您认为这对国际海洋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对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受访者·刘志宇
“科学的发展需要深层次的学术交流,而XMAS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端的平台。特别是在亚洲区域,XMAS已经成为海洋科学领域最大、影响最为显著的系列会议之一。XMAS同样对我国海洋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相信,未来XMAS会更加国际化,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Q:作为第四届XMAS的会议组委会主席,您觉得近几年的疫情对举办XMAS有哪些影响?线上会议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对于未来XMAS会议形式的发展您有哪些想法呢?
受访者·刘志宇
“第五届会议因为疫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时网络会议平台还没有像两年后的今天这么完善,为此组委会做了大量的测试与准备工作。最终会议非常成功,网络平台的成功应用而使实际参会人员达到了线下会议所无法匹敌的数目,反响很好。
对于未来,疫情真的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科学家交流的方式。我想,对于未来的XMAS与其他学术会议,无论有没有疫情这样的客观障碍,高效的线上交流平台已成为科学交流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应用。科学交流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交流,虽然线上交流更加环保与低碳,线下的交流还是非常必要的!”

Q:作为第六届XMAS的会议组委会主席,对于本届会议主题“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受访者·曹知勉
“今年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在夯实海洋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海洋的资源/能源、生态服务功能、在碳中和路径中的作用等,既要开发利用海洋,又要爱护保护海洋,最终达成‘人海耦合、和谐共生’”。

Q:第六届XMAS作为后疫情时代举办的首场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在筹备会议时克服了哪些困难?您作为会议组委会主席对大会的举办有哪些期待呢?
受访者·李非栗
第六届XMAS会议组委会共同主席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物理海洋学
“本届XMAS的筹备工作开始于疫情中后期,主要的挑战就是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面临挑战,我们选择坚持举办,坚持举办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和大家一样相信交流与分享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刚从疫情中走出来的我们更具有突出意义。我想正是这种坚持,使XMAS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科学传播和交流平台。作为国内疫情后的首场海洋学国际性会议,期待本届XMAS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为恢复并增进国内外科学家沟通和联系做出贡献。”

宏博的海洋,国际化的XMAS
“领航人”
——XMAS协办单位
及科学指导委员会篇
Q: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协办单位参加XMAS-VI的初衷是什么呢?您觉得过往的XMAS系列会议有什么样的意义?
受访者·Kenneth Mei Yee Leun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第六届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海洋环境化学
“Since mid-1990s,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of Xiamen University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ityU) have become good friends and long-term collaborators。 Xiamen’s MEL and CityU’s Area of Excellence Centr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MERIT) successfully jointly established the Partner State Key Laboratory in Marine Pollution with an approval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of China in late 2009。 In 2018, MOST rated our Partner State Key Laboratory as an outstanding laboratory and upgraded us to be independen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llution (SKLMP)。 Since 2004, MEL and MERIT/SKLMP have regularly co-organized summer courses for training our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young scientists; the summer course in each year would be organized either in Hong Kong or in Xiamen。
The Conference Series of XMAS is well-known by many marine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The XMAS conferences not only served as a platform for knowledge exchange, but also fostere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t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Q: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SWIMS)多次作为协办单位支持XAMS?对于实现“可持续健康的海洋”您有什么看法?
受访者·Gray Williams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第四届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生态学
“SWIMS and MEL have had a long-term collaboration; especially of postgraduate exchange through UCAS。 The building of D-SMART, which is a sister laboratory to SWIMS, has further opened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e which we plan to capitalize on in the future; with SWIMS more coastal based nearshore research integrating with MELs large scal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I think many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and many of these views are quite narrow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fields)。 I think what is key is that it should be a vision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can agree on and then work together towards this goal。 Removing or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s the only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and I believe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oastal-SOS which is why I think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innovative project。”

Q:您曾作为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并让您的单位成为XMAS的共同发起者之一,这些经历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XMAS和您的研究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受访者·Annalisa Bracco
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第五、六届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学
“I‘ve been very pleas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XMAS series。 It’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shape a great conference in Oceanography, while making the program in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isible and known。 I‘ll be presenting two talks at the conference。 I’ll chair a session on ecosystem connectivity in the ocean, which is deeply related to both my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and I‘ll present recent work on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Labrador Sea and how sub-mesoscale turbulence impacts such a global scale climatic phenomenon。”

Q:Keynote Speech代表了每届XMAS最有含金量的科学分享,在选择主题和演讲人时,您都如何考量呢?他们是如何从海量的科学家中挑选出来的?
受访者·Cindy Lee
美国石溪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第三、四届XM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海洋化学
“Each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recommended names of possible speakers。 We discussed each speaker and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n we voted on the entire list and those who got the most votes were chosen to speak。 In my list, it was easy to pick scientists doing excellent and interesting work, but I also thought about their speaking ability。 Not every great scientist is a great speaker。”

更迭的海洋,育才的XMAS
“践行者” ——历届与会学者篇
Q:您曾积极参与XMAS会议,并主持专题研讨,对主题的选取是如何考虑?作为XMAS-II“边缘海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及其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主题的召集人,多学科交叉对当今各类科学问题的解决仍有着重要意义,您有什么样的理解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受访者·刘祖乾
台湾中山大学教授
第二、三、四届XMAS会议专题召集人
研究方向:海洋地质学
“The primary goal for sessions that I proposed or co-proposed was to promote DGO(编者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地质海洋学系)。 We decided on the topic among the co-conveners based on what research we were going at the time。 The Taiwan-Strait Source-to-Sink research team have been us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study source-to-sink processes and records。 We focus on the coupling between physical processes and biogeochemical signals of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sediment deposits。 We realized that unless we us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S2S-related science, we would be just like ‘blind men feeling the elephant’ seeing only trees not the forest。”

Q:当初是什么吸引了您积极参与这个会议呢?我们了解到您先前是作为厦大的学生参与XMAS,那么请问您从学生转变到科学家的身份再来参与XMAS时,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呢?XMAS的参会经历是否为您决定回到母校任教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受访者·白晓林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
三次参加XMAS会议
研究方向:物理海洋学
“一开始是作为“家人”看到“自家”办国际会议,就很自然地去参与,之后也有幸参加了一些组织工作,作为自家人,参与和贡献我觉得“理所应当”和“义不容辞”。
我曾参加过3届XMAS,从学生转变到青年学者来参与XMAS,其实并没有不一样的感受。恰恰是这一点,我觉得是XMAS的成功之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这里,没有身份的隔阂;无论来自何地,在这里,都会感到宾至如归。XMAS的成功恰是厦大海洋发展的一页篇章,这的确是吸引我回到母校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论是从XMAS走向世界
还是从世界走向XMAS
一届届盛会促成了科学家们的“双向奔赴”
“多学科融合解决方案
服务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学群星因同一个目标汇聚厦门
也将在激烈的科学碰撞后闪耀于世界各地
星与星同行
星与星共璨
星与星求解科学谜题
历届XMAS热度犹在
2023第六届XMAS蓄势待发
1月9日-12日,共赏璀璨星河!

Contact
Ms。 Ying Hua@xmu.edu.cn
Tel: +86-592-2181571
Website: https://melmeeting.xmu.edu.cn/xmas/
出品: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供稿:刘志宇、曹知勉、李非栗、
Kenneth Mei Yee Leung、Gray Williams、
Annalisa Bracco、Cindy Lee、
刘祖乾、白晓林
(排名仅以文章出现先后顺序排序)
XMAS-VI 学生工作组
(负责本条预告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倪司麟

郭嘉宇

刘玮

于滢

段元晖

胡景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