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新起点·“心”出发,厦大附属中山医院主办全市心血管外科高峰论坛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3月26日,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2023厦门市心血管外科高峰论坛顺利召开。来自本市各大医院的5位心脏外科主任分别做了作主题报告,聚焦近年心外科领域热点问题及新进展,全市50多名心外科医师参加了学习交流。

论坛现场

此次会议同期举办了厦门大学附属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以下简称心外科)成立庆典,国内外多位著名心外科专家通过视频对此表达了祝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由著名心外科专家廖崇先教授初创于2001年,从这里走出了很多省市内知名的心外科专家。此次,廖崇先教授也到场祝贺并送上勉励和祝福。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孙勇介绍说,2014年后科室整体划拨给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2022年6月原址复建,先行恢复门诊,今年2月6日,心外科病房正式开放,手术量稳步增长。“我们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围绕加速康复理念的创新举措,已成功开展了多例针对先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微创修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手术手术、罕见巨大冠状动静脉瘘切除修补,超声引导下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等较高难度的心外科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还不满2岁。孙勇主任说,科室团队还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诊疗工作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已收到多面锦旗和表扬信。

孙勇主任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据悉,科室现有的3位高年资主任医师孙勇、赵霞、尤颢以及心脏麻醉与体外循环负责人赖可可主任医师均为回归的“老中山人”。除了情谊深厚、实力过硬的医疗团队外,科室还配有优秀的专科护理团队。科室一期开放床位17张,主要开展各类心脏大血管创伤、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等的外科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工作。

孙勇主任介绍,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长,心血管病患者也不断在增加,目前已成为造成人类死因的第一大疾患。在我国,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病而死亡。孙勇主任提醒市民,日常如果发现自己频频胸闷的状况,就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先心病问题也可能潜伏多年,及时发现和处理才能避免危机产生。

“今年是我们中山医院建院95周年,作为医院复办新生的‘老科室’,同时也是为综合性医院外科手术保驾护航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将继续不断进步,力臻至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医疗服务”孙勇主任表示。

链接:

术后即刻复苏拔管,加速患者康复

近两三年来,家住海沧的刘女士(化名)发现自己走路时有点喘不上气,时间一长或者走得快了气喘更明显,到多家医院就诊发现心脏瓣膜问题,去年11月底,经外院医生建议刘女士来到我院,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中度)”,接诊的心脏大血管外科赵霞主任医师建议她手术治疗。春节后,刘女士气促症状又加重了,才再次来院就诊,决心手术。

办理入院时,刘女士的一番话让医生们颇为感动。“之前有人劝我去福州或其它医院手术,我就不去,我就要到中山医院!”刘女士说,她爱人之前也在我院做过心脏手术,对医院充满信任。这两次来就诊,赵霞主任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讲解,更坚定了她选择到我院手术的决心。

刘女士入院后,心外科团队立刻完善检查,认真评估病情,与手术麻醉和体外循环团队多学科讨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术前医务部召集心外科、手术麻醉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输血科、信息中心、设备物资部等各相关科室进行协调统筹。

2月14日,医疗团队顺利为刘女士进行了手术。

麻醉科张立丰副主任医师首先采用可视化技术下多节段双侧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对手术区域进行无痛处理,在省内率先将该麻醉技术运用于心脏手术中。如此不仅可明显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量,也为术后减轻患者疼痛打下更好的基础。

随后,心外科带头人孙勇主任医师,尤颢主任医师和陈旻赉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默契配合,快速娴熟地实施了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手术。术中由赖可可主任医师带领体外循环团队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微预充方案结合VAVD、血液回收、血液保护等综合技术,对血液进行严格管理,手术做到0输血。患者在手术完成后,自主呼吸恢复,经过认真评估,在手术室内就完成了麻醉复苏并拔除了气管导管。

孙勇主任(左二)带领团队手术中

孙勇主任介绍说:“这次手术也是我们发挥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一次成功应用,特别是术后即刻完成复苏和拔管操作,可令患者恢复更快,减轻插管的痛苦,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手术后,刘女士按常规被送入心外ICU由赵霞主任团队负责监护管理,术后第二天,刘女士顺利转回普通病房。

“绿色介入”技术 不开刀0射线治“心病”

厦大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超声医学科联合开展“绿色介入”技术,治愈患者“心病”

先心病也可通过“绿色介入”技术治愈,不必开刀、不吃射线就能完成手术。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为一名女性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的心脏介入封堵治疗,实现其微创治疗的愿望。

王女士(化名)今年36岁,是一位漂亮的美发师。7年前她体检时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当时对生活尚未造成影响,并没有做处理。最近2个月,王女士偶尔会有运动后心慌胸闷,自己上网查了些资料,了解到需要做手术才可以治好,但王女士不想身上“开大刀”,想要做微创介入手术。

经过多方查询,了解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孙勇是该领域专家,于是慕名来到了厦大中山医院。孙勇主任接诊后,给小美复查了心脏彩超,发现房间隔缺损已有1.3cm,有手术指征。根据王女士的微创手术意愿,孙勇主任率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与超声医学科陈江华主任团队经过讨论,共同为患者设计了详细的心脏“绿色介入”手术方案,在超声的引导下,用一根纤细的导丝从位于患者身体右侧腹股沟处的股静脉,穿引进入心脏,然后用封堵器完美地“堵”上了房间隔缺损部位。

孙勇主任介绍说,目前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外科开刀,包括常规的正中开胸手术和侧开胸的微创手术;另一种是介入封堵术,是通过X线引导或超声引导进行介入封堵。从微创角度来说,超声引导下的介入封堵是创伤最小的,它不使用放射线和造影剂,避免了对医患双方的损伤,堪称“绿色介入”。随着此项技术的推广,必将越来越多地造福此类患者。

“以往不少患者对于介入手术需要‘吃射线’有一定的担忧,我们在超声医学科的帮助下,通过食道超声引导来完成手术,术中不需要使用X光和造影剂,解除了患者对于放射线损伤的心理压力”孙勇主任说,手术最快的话只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效果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反复实践论证。

王女士经顺利手术恢复良好,术后伤口仅一针孔大小,医生表示未来也不会留下疤痕,可以正常生活。术后3天王女士就顺利出院了。

通讯员:张舒姗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