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大师联手打造寿山石雕盛宴,今起席开晋安文化记忆馆

综合
关注国石国艺,福聚晋安。15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庆典活动之治印、雕钮作品在晋安文化记忆馆(晋安区竹屿路1号)首秀。由1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8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联手创作的该套组章,是传承1500多年的寿山石雕与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的首次深度合作,将进一步擦亮“天下石 福州工”品牌,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向世界讲好晋安故事、福州故事。

60位大师 60枚组章
唱响“中国美术馆史诗”
石产寿山,艺出鼓山。作为特产于福州晋安区的国之瑰宝,多次名列“国石”候选石之首的寿山石是福建“省石”,它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被誉为“天下石 福州工”的寿山石雕技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自1979年至2022年间,晋安区陆续涌现出2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领风骚。同时,晋安区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巧夺天工的寿山石雕技艺,吸引了海内顶级艺术机构的重视。1963年开馆的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唯一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将于今年5月举办盛大的建馆60周年庆典活动,特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幼林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活动治印、雕钮项目”学术召集人,组织60位寿山石雕大师共同创作60枚一套的寿山石雕组章。
“这是传承1500多年的寿山石雕与中国美术馆的首次深度合作,该项目得到晋安区政府和寿山石雕行业从艺人员的大力支持。”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会长郑幼林激动地告诉记者,晋安区获悉此事后,第一时间与研究会联手召开动员大会。业界大师们更是踊跃参与,短短1天时间,至今健在的1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就有12人主动表示参与创作,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多达百位报名参与。区政府和研究会联手成立的专家组根据创作题材和大师们的雕刻特点等综合审核,确定由1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48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联手创作这套“中国美术馆史诗”寿山石雕组章。
悉心保护 注重传承
寿山石奠定“史诗”基础
“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致力挖掘寿山石文化优势,做好寿山石文章,推进寿山石产业发展。”晋安区人民政府区长董敬太表示。
晋安区十分注重非遗文化的展示和宣传。针对此次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庆典活动之治印、雕钮项目,晋安区第一时间与研究会联合召开动员大会,邀请专家团队为参与创作的大师出谋划策,指导创作,积极跟进创作进程,并牵头举办晋京启动仪式,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各方,全力支持。
同时,晋安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静介绍:“寿山石是中国独有的名贵彩石,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宦溪、日溪三个乡镇方圆130多平方公里的地带。”
晋安区高度重视寿山石雕、软木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振兴,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这些年来,晋安区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壮大非遗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级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32位,市级以上的有19位。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经过1500多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已达数十种。省、市、区对寿山石开采的保护,使得此次组章的创作,可选择的石材品种繁多、质地脂润、色彩斑斓。
如今,非遗保护气氛在晋安区日趋浓厚。该区目前已建设有市级非遗示范基地8个、区级非遗示范基地1个、区级非遗乡村传学所5个、区级非遗示范校1所、区级非遗工作室2个,有非遗传承人56名。
反映多种雕刻技法,
展现现代最高水平
组章的石材品类涵盖高山石、善伯洞石、月尾紫石、芙蓉石、山秀园石、马背石、焓红旗降石等;使用的雕刻技法涵盖圆雕、浮雕、镂雕、薄意雕等。
作品尺寸也有严格的规格要求,最终成品印章均为方章,最小印面尺寸为5X5厘米,最大印面尺寸为9.2X9.2厘米。
郑幼林会长表示,这套组章整体能够反映寿山石雕中的多种技法,展现现代寿山石雕的最高水平,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记录历史故事、传承时代精神。
“国石国艺 福聚晋安——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庆典活动之治印、雕钮作品晋京启动仪式”免费展览至17日后,组章启运北京,由中国知名篆刻家做印底创作,然后亮相今年5月的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庆典活动,并将在全国各地巡展后,长期在中国美术馆特设展厅对外展出。
据林静局长介绍,此次“启动仪式”大展,大家不仅可以一展阅尽寿山石雕百年发展史,也可以在一套组章通览千年寿山石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的同时,让观众从现场展示的内容中了解晋安非遗文化的时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向世界讲好寿山石雕和晋安文化故事,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