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闽江学院家乡发展观察团赴南平王台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7月5日,闽江学院“点绿成金”家乡发展观察团赴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当地点绿成金的秘籍,学习当地红色文化、科技特派文化,发掘其新时代内涵与意义,同时对溪后村二十年的乡村变化展开调研,在村民的言语和乡村实景中感受家乡欣欣向荣地发展与变化。

实践队在前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溪后村有了初步的了解。王台镇溪后村,坐落于南平市西部富屯溪畔。其以百年“绿色金库”杉木丰产林闻名中外,也是科技特派制度的发源地,有着“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的称号。

百年杉木林,青山变金山

1955年,溪后杉木林的亩蓄积量为全国第一,周恩来总理在万隆国际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消息,从此这片丰产林闻名中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名授予溪后村“绿色金库人民公社”奖状。今天,这一珍贵的奖状与1979年华国锋总理亲笔签名授予溪后村的“嘉奖令”一起,作为“镇村之宝”,珍藏在溪后村科技特派馆里,“绿色金库”也成为延平区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在驻村深入参观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溪后村民们传承着一套丰富的百年造林经验,前来调研学习经验者络绎不绝,丰产林不断为福建绿化事业带来经验与启发。近年来,溪后村大力发展绿色金库生态资源,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将农村休闲旅游区与绿色金库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承载休闲度假、森林康养功能的同时依托产学研实训基地,展示生态观光农业、百合文化等生态文明实践成果,打造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实践教育、科技特派员精神和红色文化传承、绿色乡村发展为一体的特色乡村。

重走红军小道,传承革命精神

为弘扬红色文化,赓续革命精神。实践队决定重走当年红军路,寻访红色印记。红军小道山路窄得像一根羊肠,路途上布满了松动的石阶与厚厚蜘蛛网,虫子在前方路上飞舞。实践队行至半程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实践队员们咬牙坚持,终于攀登至山顶的珠宝庵——闽赣省委常委会议旧址,成功寻访了红色印记,切实体会到当时游击队的艰辛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这些精神在如今仍然彰显无限力量,影响着走过这条红军小道的每一个人。

“三农”困境看制度,与时俱进促振兴

7月6日上午,实践队员走进科技特派馆进行参观调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这项制度为农村带来了人才、技术、发展思路,为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对科技特派馆的进一步调研,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科特派文化,并被科技特派员身上的“三农”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深深感动着。

基层走访探民情,细悟家乡新风貌

7月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溪后村中心的小公园,傍晚有许多老人在此地纳凉、话家常、跳广场舞等。实践队员在与当地老人的交流中了解到,三十年前,溪后村还是一个人居环境十分脏乱的小村庄,垃圾乱扔、柴垛乱堆、旱厕、危房以及废弃的猪栏随处可见。经过镇、村两级政府领导的多方部署,集中整治并深入到每家每户宣传、动员村民们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村民、党员和志愿者们齐心合力,清扫垃圾、搬走杂物、拆除危房、重修道路并对街道和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规划,还在溪后村部设立了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完善了乡村的医保政策和新农合报销政策。溪后村的村容村貌、生活整体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绿色经济的发展给当地村民的收入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今的溪后村,已经从一个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小村庄成为一个集聚红色、绿色、科特派等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和优势的美丽小村。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对“绿色金库”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科特派制度以及红军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观湖山苍碧,聆历史回响,探时代脉动,“绿色金库”在溪后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簌簌杉涛合鸣出点绿成金的时代新篇章。

通讯员:刘奕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