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熊猫眼”?

综合
关注小詹是新罗区的一名广告设计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顶着两个严重的“熊猫眼”。这对颜值的杀伤力可不小,显得他双眼黯淡无神,精神状态不佳。
小詹患有中度近视和散光,于去年9月在龙岩爱尔眼科医院行双眼角膜屈光手术,告别困扰了他整整6年的近视眼。本以为“不再近视了黑眼圈可能会好点”,可半年多来虽然视力恢复良好,他的黑眼圈却愈发明显。

对于这“甩不掉的黑眼圈”,小詹习以为常,并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但上个月小詹感到眼睛无比干涩、疲劳不适,便来到龙岩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经医生详细询问,原来由于工作原因,小詹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近距离高强度用眼频繁,而且夜晚加班是常事,平时睡眠质量很差,经常熬夜失眠……这才是他的黑眼圈“顽固不化”的主因!
通过医生对症下药与反复叮咛,小詹按时用药,注意用眼习惯,工作每隔半小时休息一小会,每天热敷眼部,并尽量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坚持一段时间后,他的“熊猫眼”终于有了轻微淡化,眼部不适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熊猫眼”是怎样形成的?
“熊猫眼”是人们对眼睛有黑眼圈的一种俗称。无论学生还是上班族,很多人都会有“熊猫眼”的烦恼。据龙岩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林小玲医师介绍,黑眼圈是指眼睛下方的环形区域皮肤颜色发暗。常见的黑眼圈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眼周血管瘀堵形成的血管型黑眼圈、眼周色素沉淀形成的色素型黑眼圈以及眼部结构凹凸形成的结构型黑眼圈。
小詹的情况属于典型的血管型黑眼圈,这与他的作息习惯和用眼不当有关。由于用眼过度、熬夜、压力大,造成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淤血,在肤色白的人脸上呈现得更加明显。
摆脱黑眼圈,请牢记这段“口诀”
色素型黑眼圈和结构型黑眼圈大多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要想长效改善,需要通过医美等手段。但血管型黑眼圈是后天长期的不良习惯所致,通过纠正作息习惯、做好日常护理,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
林小玲医师表示,摆脱黑眼圈需要依靠患者本人的自律自觉。“保持合理作息,保证睡眠充足;及时休息放松,避免过度用眼;摄入均衡营养,拒绝吸烟饮酒;持续做好防晒,注意眼部保湿;早晚热敷眼周,促进血液循环。当你做好这几点,黑眼圈一般就不再找上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