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市长系列访谈之莆田:奋力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综合
关注莆田,史称“兴化”,现辖一县、四区、两个管委会,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365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莆田建市40周年、是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起步之年。莆田市通过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进一步引导全市上下坚定扛起职责使命,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把脚踩在泥土里、踩到硬地上,最大限度发挥莆田比较优势,在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胜势、赢得未来。
本期《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市长系列访谈,莆田市副市长林韶雯将为大家呈现一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福建篇章的莆田答卷。

莆田罗屿码头 黄国民 摄
记者:请介绍一下莆田市的投资环境及相应政策,促进投资有哪些新机制?近些年的招商引资成果如何?
林韶雯:近年来,莆田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投资环境优势凸显。一是港口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万吨以上深水泊位21个,其中40万吨的罗屿9#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营,是福建省首个、全国第六个可供世界最大散货船靠泊的码头。二是交通四通八达。拥有“一横一纵一支线”3条铁路,“两纵两横”4条高速公路,到周边机场的车程基本控制在1.5个小时以内。三是政务环境高效便利。如,在全省率先推行注册登记“数字化全域通办”服务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业企业“白名单”融资机制等。四是法治环境公正透明。首创“自己管、网上查”模式,公布“自己管、网上查”监管事项清单25类69项,实现“企业照单自己管、部门照单线上线下查”的智慧监管。五是政商环境亲清新型。建立“12345”“亲清惠企”“政企直通车”等平台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全市“白名单”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持续完善圆桌会议制度,并建立由处级以上领导担任首席服务官的政企交流机制,为外资企业在莆发展营造可预期、更优质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号召“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动“三大传统产业、四大经济新动能、七大新兴产业”等13个重点产业发展,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各产业活力竞相迸发,招商引资亮点频出。
四大经济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方面,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A级;北斗时空数据底座及相关应用通过国家北斗办评审并投入试运行;物泊科技等3家入选省级未来独角兽企业,硕合才储等10家入选省级瞪羚企业。海洋经济方面,全球首个海水提取氯化钾产业化工程开工建设,将极大提升我国钾肥供给能力;罗屿大宗商品储备基地初步列入全国六大区域储运基地布局规划,打造东南沿海铁矿石贸易、加工、储备战略高地;推动建设国家煤炭战略储备基地,构建港口煤炭贸易“运、储、用、贸”全产业链闭环,争取列入第三批国家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布局。全省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基地部分投产;全省首个“蛤仔种业联合工程中心”已建成贝类育苗试验基地;全市首台大型深海智能养殖装备“闽投秀屿1号”即将投产运营。绿色经济方面,完成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及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湄洲岛、南日岛荣获全国“和美海岛”;莆田高新区获评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园区”,永荣科技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木兰溪绶溪片区项目入选国家EOD模式试点,秀屿区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文旅经济方面,湄洲岛至平潭岛“福来福往”海上精品旅游线路并列入交通运输部全国试点;绶溪公园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莆田非遗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木兰陂获评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十大标杆景区;莆阳开春、莆阳爽夏等文旅IP活动火爆出圈。
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永荣CPL二期、三棵树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打造千亿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与网箱养殖融合示范项目成功落地;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的风机实现量产;哈纳斯LNG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木兰抽水蓄能、平海湾DE区海上风电获省上核准。

(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蔡昊 摄)
记者:莆田市如何找准定位创新发展?打造独有的“名片”?
林韶雯: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列入全市实施“三大战略、两大支撑”工作部署之一,要求全力做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
在创新驱动中找定位。莆田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莆田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一揽子创新政策,同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工信、财政、税务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国”字品牌,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能级提升中强地位。在去年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物构所、荔城区政府共同成立的“莆田市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工信局拟成立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莆田分院的基础上,出台了《莆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对全市13条产业链开展调研,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依托莆田学院设立了高端装备、绿色循环经济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在成果转化中求作为。扎实推动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激发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的市场活力。依托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莆田分中心,导入科研成果和专家资源,承办全省中科院成果或STS项目对接会,引导中科院专家来莆服务,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在莆落地转化。探索“揭榜挂帅”等新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着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成为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

(远眺湄洲岛妈祖祖庙)
记者:今年是莆田市建市40周年,在打造“莆田名品”取得众多成效,下一步如何持续提升品牌助力产业新发展?
林韶雯:为更好地发挥品牌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今年我们制定了《莆田市品牌战略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在推动成立莆田市品牌促进会与“政府质量奖”评选,开展品牌发展评价,全面提升莆田品牌影响力与发展水平。在创立品牌方面,找到切入点,建立莆田品牌矩阵。围绕莆田品牌统一定位要求,在莆田制造、莆田农产品、莆田商贸文旅康养等领域进行品牌主体培育工作。在建设品牌方面,以质立牌,形成品牌经济效应。设计重点行业和领域精品品牌培育机制,将品牌建设工作与上市公司、省级龙头企业等工作深入结合,形成企业品牌百花齐放、区域品牌声名远播,达到关键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优化品牌方面,丰富品牌内涵,形成莆田文化软实力和产业影响力。讲好“莆田品牌”故事,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质量管理联动,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