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2023《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市长系列访谈之呼和浩特市:打造我国北疆绿色发展新引擎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北方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呼和浩特市作为2023年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国际商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副市长王心宇,听他分享首府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愿景。

呼和浩特市夜景

生态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记者: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辽阔而美丽。而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核心,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在这个城市中,绿色是否已经成为了引领发展的主旋律?

王心宇:感谢国际商报一直以来对呼和浩特市的关注和支持。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誉为“中国乳都”。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发展底色。

2022年,我市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全市优良天数合计329天,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1天,达标率90.1%。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16年100%,5个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控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一直保持100%。

推进“三北”防护林两阶段、五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475.4万亩任务。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较2014年减少208万亩和6.58万亩,截至目前,森林面积594万亩,草地面积819.38万亩,湿地面积26.38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为践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理念,我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2个,完成国土生态修复治理225万亩。大力实施敕勒川草原提升工程,敕勒川草原由1万亩拓展到3万亩,陆游房车营地、马头琴草原文化产业园、精品民宿等项目建成投运,入选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项目。

从绿色制度到绿色保护再到绿色产业,我市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5G展厅

加大产业升级与创新

记者: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呼和浩特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还积极培育了多个产业集群,城市是如何推动着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王心宇: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正在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培育以乳业草种业为核心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3年8月,在我市举行的世界奶业大会上,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授予呼和浩特市“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称号,中国奶业协会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称号。

从“一粒硅到一颗芯”,呼和浩特正在加快推进中环产业城、华耀光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和布局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从单纯原料端向切片、磨片、抛光、清洗等下游环节延伸,培育以电子级硅为引领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追风逐日、源网荷储”,我市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两大主线,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北方地区能源总部基地。

从“一颗芯到一片云”,紧抓全国“东数西算”工程布局机遇,结合自身资源能源优势,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从“一粒玉米到一粒药”,呼和浩特正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打造链条完整的生物发酵与制药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以生物疫苗、生物发酵与制药、中(蒙)医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化石能源到化工新材料”,全力打造全区精细化工示范区,重点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4条链”上发力,以节能低碳为方向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同时,围绕“六大产业集群”,主推延链补链强链,重点瞄准投资大、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项目企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70个,协议投资额4129.8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5个;新引进项目中,落地246个,开工104个。

呼和浩特新机场效果图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记者:呼和浩特市不仅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致力于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在这方面有何规划?

王心宇:呼和浩特地处俄蒙欧“对外开放圈”、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呼包鄂榆城市群,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枢纽城市,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国家向北开放、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城市,中欧班列在这里集结,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在启航。当前,呼和浩特市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任务,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平台载体、产业政策等多元优势,构建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发展优势突出的“2+5+1”开发区布局体系,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9月6日,以“共建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我市正以盛装和热情,“喜迎八方来客,笑纳四海宾朋客”,全方位展示“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独特魅力。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景观雕塑

打造“五宜”高品质城市

记者:呼和浩特市的未来愿景是建设一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城市”,是如何做的?

王心宇: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城市,这是呼和浩特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治区对首府目标要求的具体实践。

宜居方面,呼和浩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通城区断头路48条,改造背街小巷179条,让群众出行更顺畅;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270余公里;改造725个老旧小区,约99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万户。同时,通过改造升级重点商圈、大力引进首店经济、做优夜间经济等举措,焕发商圈经济新动能,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城市建设成果中感受城市浓浓的“烟火气”,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宜业方面,我市牢固树立就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深入实施“宜业首府”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成为产业兴旺之城、创业活力之城、就业理想之城和乐业安居之城。我市围绕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375万、城区常住人口突破300万的总目标,聚焦青年大学生和来呼工作人员两大群体,着力从来呼人员最关注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出四个方面18项举措,大力吸引区内外高校毕业生留呼、回呼、来呼就业创业,又一次吹响了引人留人的集结号。2023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32万人,新增技能人才8829人,技能人才突破40万人,均在全自治区排名第一。

宜学方面,呼和浩特始终把教育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2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建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8000个。同时,正在加快推进“3年100所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通过建立联盟校,实施“名校 +”工程,强校带弱校,推动集团化办学,涉及学校152所,覆盖师生20余万。呼和浩特正全力推动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奔跑”,为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全力办好有温度、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宜养方面,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基本构建起医养融合化、居家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机构多元化、健康养老智慧化的养老产业发展体系。同时,从土地、税费、政府购买服务、适老化改造、助餐、运营奖励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配套体系。目前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10个,覆盖率达95%,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1个,覆盖率达100%。建成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0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448所。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

宜游方面,呼和浩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及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已形成北部敕勒川草原、中部大黑河、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共有A级景区47家,老牛湾黄河大峡谷、伊利草原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我们将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建设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带,打造一系列休闲旅游场所,让市民在假期有更多的选择。

呼和浩特是一座实力之城、发展之城、美丽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开放之城,真诚期待朋友们关注呼和浩特、走进呼和浩特、了解呼和浩特,“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呼和浩特欢迎您!

(以上图片由呼和浩特市商务局提供)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