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寨文化传承和发展国际论坛”将于2月在福建永泰举办

综合
关注
2024年正月初九(2月18日),搬离200年、旅居美国的宗亲集体回国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将联合举办主题为“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国际论坛。
一、秀峰张氏宗祠永泰县境内的张氏在东洋乡秀峰村有一个重要分支,明末就开始设有宗祠,宗祠坐落于永泰西部远近闻名的秀峰山之东麓,现今著名宗教朝圣地仙妈殿山脚下。

修缮前的秀峰张氏宗祠2017年,东洋乡秀峰村张氏筹备修编族谱。修编伊始,即得到热烈响应。宗亲争先恐后发材料、捐善款。秀峰村全村均为张姓,总人口千余;结果入谱的却多达4286人。有的迁居新加坡已几代,甚至改随母姓,也要续谱。族谱告竣,善款结余近九万元。

修缮后的秀峰张氏宗祠2018年10月3日,秀峰张氏宗祠举行圆谱祭祖仪式。当族人到场发现宗祠破损不堪,顿时,群情激昂,一致同意捐资抢修宗祠。没有开会宣传发动,没有发文动员部署,仅于10月8日建立维修微信群,不出十天,就募款100万元。至今,共募集178万元。倡议每户每个人口捐献100元,覆盖面几乎达百分之百。族人坚持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及格局,保存下山墙、柱体、梁架、神龛等原构件。自此,宗祠焕然一新,宗亲交口称赞。

在此之前,秀峰张氏宗祠曾在民国初年、1994年历经两次修缮。2018年再度重修时,族人坚持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及格局,保存下山墙、柱体、梁架、神龛等原构件。重新订立规矩,将祭祀焚香烧纸等活动移到门外,增添了门楼、楹联,使宗祠更加庄严肃穆,成为全族思宗祭祖的最佳场所,也吸引了不少攀登秀峰山的游人前来游览。

二、秀峰仙妈殿

仙妈殿建于秀姑仙之巅,也就是张氏宗祠所在地背后的高大山峰,此地处于东洋乡、嵩口镇、长庆镇的结合部。山峰耸峙,居高临下,东洋全部、长庆大部、嵩口佳洋尽收眼底;极目远望,可望尤溪、闽清、德化、姬岩、名山室、笔架山一览无余。

主峰之侧,拥有四个小丘,犹如众星拱月。仙殿右侧,错落有致的茶油梯山,绵延不绝;左侧,厝地遗址如砥,依次而下;后侧,悬崖峭壁,无比险峻;前方,赫然可见参天大树,之下,即为远近闻名的保护良好的原生态的阿门山珍稀树林。此乃人间仙境也。

仙妈殿始建于宋朝,原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仙妈威灵,有求必应,香火鼎盛,惠及上和、梅楼等十七境社;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附属建筑毁于大火,仅剩主殿。2015年,秀峰乡亲牵头组织重修,建成祖殿、观音阁、管理房等,募款近千万。

2022年,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东洋乡结合仙妈殿周边的露营文化、观星打卡等社会文旅需求,升级改造了秀峰村村部到仙妈殿的区间道路、摄影观景,露营草坪以及园林绿化景观等。与山脚下的东洋乡油茶博物馆遥相呼应,成为东洋乡近年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从秀峰张氏宗祠和仙妈殿得以顺利重修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永泰是山区县,因为山脉阻隔,有的地方十里不同俗,但是大底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基本形态,传承链条十分明晰,尤其是修谱筑祠是民间仪礼中最重要的一环,成为宗亲血脉互认的重要前提,同时,基于共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如仙妈信仰,也让信仰本身拥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二是热心人士牵头助力。无论是秀峰张氏宗祠还是仙妈殿的修缮,都离不开一群热心人士牵头助力。他们为了达成愿景,自发向外募集资金,自发开展宣传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心中的自觉坚守,这就是当前乡村建设最珍贵也最亟需的“内生动力”,只有顺势而为,用好这股力量,我们的乡村建设才会更接地气、得民心。三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修缮宗祠或者公庙,本身就是既耗时间耗资本更耗精力的大事,在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需要牵头人拥有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韧性与干劲方有今日的成果。同时,在这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自发的接力传承,也是今天乡村建设需要的一大法宝,认定了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才有可能谈积累谈沉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乡村振兴一系列举措中,我们提出“传承乡风文明”。让永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重新注入乡村母体,让有形的物质文化留得住,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来,让悠久的乡村文化“活化”,并结合现代文明要素和现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国际论坛的目的。
本文根据张培奋、张建设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