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九段林建华:在虚实之间寻找文化的根脉

综合
关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来如雷天收震怒,罢似江河凝青光。”今暮春三月的漳州古城,闽南书院红砖厝的燕尾脊下,一场以武论道的文化盛宴如约而至。
一位武林高手以云手起势,把中国武术的攻防、闪躲、虚实、进退、动静、开合……演绎成流动的诗篇,开合间似有剑气自指尖流泻,恍惚中竟与千年剑舞隔空相和。书院白墙间“忠孝廉节”四字,此刻与武者眉宇间的浩然正气交相辉映。这位武林高手就是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厦门大学教授林建华。
拳脚间的文化基因
林建华教授以《浅谈中华武术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兼谈“形意强身功”的健身价值》为题,将千年武学智慧注入这座活化利用的古厝。林
建华教授先溯武术源流,拆解攻守之道中蕴藏的东方智慧;继而剖析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核心特质,让观众在虚实转换间领悟动静相生的文化密码。当论及新时代语境,他化掌为“笔”,在光影斑驳的雕花窗棂上勾勒出武术在文化传承、全民健身乃至国际传播中的多维价值图景。

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林建华教授
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纹饰暗含导引术式,春秋战国的剑器铭文镌刻着兵法精髓。当孔子在杏坛传授六艺,“射”“御”之术与“礼”“乐”教化浑然一体。汉代百戏图中的角抵画像砖,定格了武术与艺术最初的交融瞬间。这些历史遗存证明,武术始终是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载体。太极拳的缠丝劲暗合《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少林棍法中的横扫千军呼应着禅宗“当头棒喝”的顿悟法门。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形,将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演绎成攻防哲学。这些拳理拳谚,实则是东方智慧的身体化表达。
林建华教授认为,“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武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其攻防、进退、闪躲,以及套路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蓄发、进退等无不体现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武术,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残酷的战争中创造、积累和逐步丰富完善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
绝无仅有的民族特色
中国武术内容丰富,运动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有一整套系统、完整而又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它具有强健筋骨、健身养生、防身抗暴、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审美娱乐等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林建华教授详实阐述了中国武术的显著特点与精髓:其一,蕴含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二,包含实战搏斗运动;其三,形成系统化的套路运动体系;其四,发展出独特的功法运动;其五,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其六,具备广泛的适应性。
据讲解,中华武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于:武术不仅仅强调技击、对抗,更讲究武德、教化、健身和修身。武术不仅讲究攻防技击术,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和功法运动,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讲座现场
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通过套路运动所展示出来的刚柔劲力、起落开合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变化的规律,这是对人体全面培养的最有效途径。武术运动以身演“易”,套路运动形式是中国武术最大的特点。
武术的功法内容非常丰富,各门各派都有独特的功法。武术所具有的体用兼备,养练结合的运动形式,对人体起到了全面塑造和培养的作用,是西方体育所没有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武术不仅要外练步型步法、拳法腿法,更要练精神气力、意志品德,身心合练,内外兼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是各门各派练功的准则。“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武术使人体从内至外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各种器械
武术的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同时,武术基本不受时间、场地、季节、服装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现在群众性武术活动方兴未艾,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刚柔相济的有氧运动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长期流行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是注重锻炼人体 “精、气、神、形、意、劲”的内外兼修的优秀拳种,在国内外负有盛名,至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形意拳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系统完整,科学严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战技击价值,而且有独特的强身、健身、养生、修身的功能。
2000年,林建华教授在形意拳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和创编了一套健身功法——“形意强身功”。他汲取形意拳健身、养身和技击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根据“形意十二形拳”中各种动物的特征、形态和运动方法,仿形会意,精心创编了这套温和的“有氧运动”功法。林建华教授说道:该功法具有仿形会意,形神兼备;刚柔相济 ,绵柔为主;左右对称,全面协调;固壮其内,强健其外;优美别致, 简便易行等特点。”
“形意强身功”动作舒展大方、优美别致,不同的动作均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第一式“推山入海”,动作沉实稳健,精、气、神、形、意、劲合一; “鹰熊竟斗”式,模仿鹰、熊争斗时的情景,上钻下捉,饶有趣味;“猛虎出林”式体现出老虎扑食的果断、气势和威严;“锦鸡报晓”模仿雄鸡食米、抖翎、上架、报晓的动作和形态;“苍龙入海”表现出龙升天入海的韵味。

林建华教授动作示范
据林建华教授讲解,“形意强身功”在国内以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受到热烈欢迎。2006年厦门大学武术代表队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形意强身功”获得大会集体项目一等奖。同年作为厦门大学及全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材,在高校和社会推广。2008年,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的《形意强身功》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24年,“形意强身功”在郑州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亮相,受到了与会6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一致喝彩,纷纷称赞说观赏其表演是一种艺术享受,建议把这功法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2025年“形意强身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
武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武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新认识武术在新时代的价值,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林建华教授表示,千百年来,武术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技击术、强身术和养生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养练结合,对人体的锻炼是全面的、均衡的,安全的,因而具有显著的内壮外强的健身价值。长期的武术修炼,能够使人强健体魄、通达益智、谦和明理。有研究者专门收集了清末、民国和现代的武术家的寿命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练武者多长寿。练习武术,可以使手脚更加灵活,步法更加轻巧,出手更加有劲,攻防意识更强,胆气也更足。因此,习武者学习并掌握这些攻防技击术,直接提升练习者进行自卫防身和技击对抗的能力和水平。

讲座现场
武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品格,坚韧诚毅、谦和重道、明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德、礼仪”对于习武之人而言是摆在首位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完善人格,首在体育”。武术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民族体育的形式、内涵和精神,因而武术对人的全面教育价值,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替代的。
林建华教授说道:“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练习过武术,对其一生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武术在新时代仍然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除了健身、护身、教育的价值之外,武术还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审美和艺术观赏价值、武术文化产业经济价值及社交乐群的社会价值。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全世界有几亿人在练习武术,通过武术强健体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认真听讲座的习武少年
据林建华教授回忆,1998年《福建体育科技》发表了他撰写的《积极开展武术运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人大书报中心全文转载)。他当时提出的观点,现在来看仍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指导意义。随着“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武术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兼具强身健体与道德教化功能的民族体育项目,其构建的“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健身体系,与当前倡导的体医融合、身心共育理念高度契合。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武术的“文化解码”功能更为凸显——既通过“一带一路”武艺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又在全民健身场景中形成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的示范样本,更开创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运动康养模式。

漳州闽南书院山长叶明义总结讲座
漳州闽南书院叶明义院长表示,中国自古秉持“文武之道”的治国传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奠定了中华文明文武兼修的思想根基。南宋理学大家朱子主政漳州时,在推行《保甲法》中特别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的武备考核标准,并创设“受成斋”作为士子“昼习书史,夜练弓矢”的文武兼修场所,践行了儒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传统。及至近代,随着中央国术馆(1928年)的设立,“武术”被正式确立为“国术”,标志着这项融合技击、养生、哲理的文化体系,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重要文化载体。
讲座尾声,林建华教授演绎了“形意强身功”,身形流转如笔走龙蛇,既展鹰形之凌厉,又现熊经之沉稳,将养生精髓与形意拳的技击美学熔铸一炉。这场穿越时空的武学对话,恰似中华武术千年传承的隐喻——那些看似缓慢的动作里,承载着整个文明的重量。武术从来不是单纯的搏击技艺,它是东方哲学的身体书写,是中国人理解宇宙与生命的动态密码。
来源:漳州闽南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