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解民忧 暖民心促发展

综合
关注盛夏时节,走进湖里区金山街道金马路工地旁的“暖心食堂”,帐篷错落有致,桌椅洁净如新,摊位前飘来阵阵饭菜香。这片曾因流动摊贩聚集、环境卫生堪忧的工地周边,如今蜕变为城市治理的暖心样本。
“现在不用蹲路边吃饭,帐篷里就能吃上热乎菜,还有免费茶水,心里头舒坦!”钢筋工李建国擦着汗说。从“流动摊贩”到“暖心食堂”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正是湖里区学深悟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的生动实践。
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在调研中发现,金马路工地周边流动摊贩治理陷入“整治-反弹”怪圈现象,“一刀切取缔虽省事,却寒了工人心。”为此,湖里区联合多部门开展走访,决定通过设置集中点位,引导摊贩进驻,这样既成功破解了占道问题,又解决了工人的用餐刚需。像这样的“暖心食堂”在湖里区共有13处,超过80个摊位商户进驻,满足工人用餐需求。
学用结合 办好民生实事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湖里区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建引领争优争先争效、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大学习大调研大谋划大攻坚”活动,严肃查摆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动真碰硬解决突出问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区共开展征求意见专题座谈会47场次,开展征求意见专题调研34次,收集意见建议165条。
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铁规矩”,更是民生服务的“指南针”。群众的难点堵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湖里区还组织开展“百姓金点子·幸‘湖’金钥匙”等意见征集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5条,解决问题64件,转化工作改进举措66条。
湖里区坚持让“群众的声音”变成“我们的行动”,在全省率先制定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政策包,推出“安宝保”保险项目,为一线高风险作业人员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安全保障;在学校、商圈等20处繁忙路段陆续试点安装AI赋能提醒设备,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推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集成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就业帮扶等11个事项,有效减少残疾人群众办事多趟跑的苦恼;新增2条公交高峰专线,方便湖里创新园企业职工换乘出行;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追回被诈骗医保基金26万余元,守好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随着一件件实事落地见效,良好营商环境的“红利”正在湖里持续释放,使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久久为功 推进作风建设
“现在公交车停得离小区门口近了,出行更方便了!”家住太微花园的陈阿姨指着重新规划的公交站台说。此前,该站点因紧邻人行道导致早晚高峰拥堵严重。湖里区道交办联合市公交集团、湖里区交警大队及社区实地调研后,将站点向前迁移130米,避开主干道交叉口。改造后,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交通事故率下降65%。居民王先生笑着说:“这不仅是130米的位移,更是政府把实事办到咱心坎上的温度。”
这种获得感背后,是湖里区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推动作风建设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久久为功,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湖里区聚焦突出问题,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推动整改整治一贯到底。创新推行“安全诊疗”服务机制,变“执法检查”为“指导服务”,实现涉企执法保安全、减负担“双平衡”,帮助企业发现整改排查隐患1.38万处;通过“考核督导双驱动”“源头把控严把关”等举措,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膳食经费审计的工作机制》等多项制度,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出台《湖里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探索创新党群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接下来,湖里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让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湖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