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子:循生态脉络探本草,承青囊薪火续文明

综合
关注2025年7月6日至12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绿野寻珍探生态,青囊传薪续文明”实践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从茉莉花田的本草香韵到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沉浸体验,从长安山公园的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到社区邻里的健康传递,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生态与文明的交融之路,用专业践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时代使命。
一、踏访田间地头,解码生态与技艺的共生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王维奇研究员和张秋芳副研究员带领实践队前往朵朵茉莉茶业和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开启对茉莉花药用价值的实地溯源。在朵朵茉莉茶业,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九窨古法”的精妙。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一工艺不仅是对《本草》智慧的传承,更让茉莉花茶成为承载千年中医药方的“活态载体”。
在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实践队成员学习了创新的“花-果-药”复合种植模式,并动手辨识不同成熟度的茉莉花,深刻体会到茉莉花这一福州文化名片的背后,是生态智慧与农耕文明的深度耦合。

图1 实践队队员于福州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吕如泓 摄
二、深耕学术殿堂,深化生态与医理的交融
实践队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跨学科交流中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实践队成员通过珍贵药材标本、古籍文献与现代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八闽道地药材的历史脉络,直观感受福建本土中医药材的地理环境与药材品质的密切关联。
实践队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师生联合前往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时珍园开展实习,学习药用植物的生态适宜性。实践队成员通过记录植物的立地条件,分析环境因子对药材品质的影响、探讨资源保护的生态挑战。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实践队与中医学院修园班学生党支部举行共建活动,师生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内涵。大家一致认为,中医药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生态学视角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图2 实践队队员参观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后合影
三、聚焦城市生态,筑牢资源与保护的根基
实践队来到福州市仓山区长安山公园,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实践队成员重点普查福建特色药材,记录其分布、生长状况及受干扰程度,旨在建立资源清单、评估保育价值。
同时,实践队启动“植物生境微观察”影像记录项目,分析城市环境对药用植物生长、种群分布的影响。从树荫下的蕨类到向阳处的草本,实践队成员用镜头捕捉药用植物的适应策略,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积累第一手数据。

图3 实践队队员于长安山公园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吕如泓 摄
四、走进寻常巷陌,实现文明与健康的落地
实践队联合福州市仓山区丽景社区,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惠民服务。在八段锦进社区活动中,实践队成员拆解动作、指导呼吸,将《黄帝内经》“治未病”理念融入教学,让居民在一招一式中感受“调身、调息、调心”的中医智慧。
同时,实践队创新“问卷+手册”模式,通过问卷调研社区居民对药用植物的认知盲区,再以自编手册针对性科普。手册不仅解析金银花、铁皮石斛等植物的药用价值,更结合地理知识标注植物生长习性——如铁皮石斛与邵武丹霞地貌的关联,让居民在识别草药时读懂“生态与药效”的关系。

图4 实践队队员于福州市仓山区丽景社区开展问卷调查 任梦潇 摄
从田间到课堂,从公园到社区,实践队以“寻生态之珍”解码中医药的自然根基,以“传青囊之火”延续文明的时代生命力。这条实践之路,既是对生态智慧的探索,更是让中医药文化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传承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