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 全市干部12万人次参学

综合
关注
厦门“人工智能+”专项培训期间,举办了多场现场教学活动。图为“人工智能+两用技术科技成果展”上,学员们与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互动。(市委组织部 供图)
拥抱AI浪潮,厦门正积极奔跑。今年4月至6月,厦门“人工智能+”专项培训开展,共举办了3场线下讲座、6期线上“云课堂”、2个重点专题班、2场公务员“培训超市”、1期网络专题班,全市干部12万人次踊跃参与学习。
这场大规模、持续且深入的培训是一场“双向奔赴”。当前,全市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力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面对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干部们对学习、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有着迫切需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学好用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既是干部的“必修课”,更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我们的‘AI焦虑’。”一位参训干部感慨。厦门以此为契机,引导干部学习前沿科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找准破解发展难题的对策和产业应用的切入点,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夯实基础。
从“AI是什么”到“怎么用” 高端师资团来解惑
从人工智能理论到学术前沿动态;从DeepSeek本地化部署到多场景应用案例;从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到“AI+党政”、数据要素等课题……一堂堂有料有趣的课程,让学员们直呼解渴、过瘾。
“人工智能+”内容本身复杂且多元,学什么?谁来教?怎么学?厦门紧扣政策导向、产业发展和干部诉求,以需求牵引设计课程,内容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趋势、技术突破、产业创新、应用实践等方面,既有专题授课,又有案例分享,兼顾宏观政策解读和实践层面指导,帮助全市干部拓展格局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加快形成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匹配的能力素质。
在选优配强师资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注重政、产、学、研协同,从全国精选26位高端师资授课,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文强等领衔的行业权威;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江小涓,浙江省经信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厉敏,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副司长张慧星等专家型领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沈逸、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纪荣嵘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此外,国投智能董事长滕达、云知声东南总部总经理陆阳、华为智能汽车市场解决方案总架构师贾飞等深耕行业的企业家也走进课堂,分享创新实践经验。
“授课专家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紧贴我市实际,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据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每一堂课都经过精心打磨,让干部“听得懂、用得上”。
为了让培训更具针对性、精准化,专项培训突出“集中+分设”联动学、“线上+线下”深入学、“重点对象+面上辅导”分层学,在厦门人民会堂设立主课堂,联动各区、市委党校设视频分课堂,通过视频同步教学,同时举办重点专题班,加强重点对象培训,此外线上依托“干部云课堂”、“福建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开设网络课程教学。
培训还将课堂延伸到火热创新一线,组织学员走进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华为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腾讯优图实验室、上海字节跳动总部,以及科华数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开放应用(厦门)基地等专业机构和头部企业,透过一个个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微观样本,触摸产业发展脉动。培训期间,在厦门市委党校举办“人工智能+两用技术科技成果展”,展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载人无人机等科技设备,让学员直观了解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从“明大势”到“育生态” 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度
在产业赋能方面,专家在课前深入走访调研厦门产业部门和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痛点与需求,为课程定制靶向内容。课堂秒变“产业会诊室”,通过互动研讨,激发学员思考,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关键。厦门干部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在学习中提升思维素养,在实干中锤炼过硬本领,为推动产业赋能、拓展应用场景打开了新思路,努力构建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生态。
“培训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路径,也增强了我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市工信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课程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更好为AI创新应用‘搭台’,通过典型场景牵引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跟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打交道。只有准确识别技术趋势和产业机会,才能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市发改委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不仅为科学引导企业制定数字化升级路径、推动产业与AI深度融合提供了清晰方法论和案例支撑,也为前瞻性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有效启示。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招引龙头企业是关键。火炬高新区借此培训拓展了与先进企业的“交流网络”。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培训中结识了上海具身智能独角兽企业——卓益得机器人公司。随后,结合高新区产业实际,组织招商团队赴企业实地考察、深入交流,探讨在厦门开展机器人巡检、公共政务合作的可行性。
数据如何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这场专项培训让市数据管理局心中更有“谱”。以数据和AI为支撑重塑制造体系,厦门即将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聚焦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资产登记确权、数据流通交易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鼓励引导企业汇聚使用和放出数据,开发定制化大模型,搭建公共数据训练平台,加快建立高质量行业数据集。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建发集团,数字化赋能供应链的探索正持续推进,该集团数字化项目总监表示:“国企迫切需要加深对AI的理解,加快数据和AI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在美柚股份,研发人员持续将AI技术融入产品开发全流程,参训学员说,培训使他们对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具象化的认识,今后将积极运用AI推动产品创新和智能化升级。
从“听不懂”到“更有数” 基层服务效能再提升
“今年初,我们在与企业打交道时,就遇到不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困难。”集美区某街道办事处主任坦言,“企业人员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常令我们听得一头雾水,心里难免‘发虚’,不知道怎么办”。
对于长期处于产业发展一线的基层干部来说,这次“人工智能+”专项培训来得正是时候。在参加完培训后,上述街道干部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AI相关的术语和实际案例。现在,他已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中来,“培训之后,不仅能跟企业家‘同频对话’,对前沿技术类招商项目的理解也更深了,为工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推动”。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许多企业正积极探索如何借助AI实现转型升级,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走访中,一些基层干部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他们不仅汲取了“养分”,储备了“动能”,还对企业在智能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翔安区某工业园区负责人依托“益企服务”专项行动,为辖区内企业搭建桥梁,对接哈工大大数据(厦门)产业园等创新资源,帮助企业插上“AI翅膀”。
这次专项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充电、实操进阶的“能力之训”,更是一次提振信心、厘清方向的“思想之训”。干部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他们不仅对人工智能的通识知识和应用场景有了更深理解,还学会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运用AI新技术,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决策效率提升。同时,干部们也表示将保持理性认知,既善用技术红利,也强化底线思维,主动防范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确保科学、合理、稳妥应用。
持续优化学习供给 创新培训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习永远在路上。据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厦门正积极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共享、下沉基层,在“云课堂”平台开设专栏,方便广大干部随时学、常态学、深入学,切实推动以学促干、学用结合,凝聚推动产业发展的思想共识,加快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下一步,厦门还将紧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适时组织开展专题研修班、专家讲座等多元化培训活动,持续优化学习供给、创新培训形式,不断提升干部的人工智能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