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武术班一票难求,湖里“送文化”变“种文化”

综合
关注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区。近年来,湖里区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文化惠民新路径,形成“文化惠民+产业发展”的双引擎,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提供生动样本。

即日起,湖里区委宣传部联合澎湃新闻共同推出“文化惠民 湖里范式”栏目,以“推文+视频”的形式,探索、挖掘湖里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特色模式与实践经验,展现湖里区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成果与民生温度。

文化进社区,厦门市湖里区是认真的,也是用心的,甚至走红出了圈。
和不少人印象里“内容传统、形式单一”的文化惠民工程不同,湖里区创新方法和形式,请专业艺术家扎根城中村,与居民共创当代艺术中心;业余爱乐者组成“爱歌室内合唱团”,演出售票率均超过90%;非遗武术“宋江阵”一课难求……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区也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区。8月19日,澎湃新闻走进湖里区,探寻湖里区文化惠民的“破圈”之路——打破“政府演、群众看”的文化进社区传统模式,构建起“群众点单、艺术家接单、政府买单”的全新文化生态,让政府“送文化”的单向输送,变为“种文化”的双向奔赴;让群众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消费、积极参与”的互相成就;让文化从“高高在上的观赏品”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幸福生活方式”,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破圈”的网红文化项目。

8月19日,参观者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以坐落在城中村的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为例,4年前的首场展览即成功走红。艺术家汤南南的个展“四海志”聚焦海洋与人的关系,呈现厦门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吸引众多网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震撼”“神圣”“随手就能出片”等,成为社交平台上点赞的关键词。
爱歌室内合唱团被网友称为“全网最具书卷气的合唱团”,其2025年“万物有声”七夕专场演出在长沙与厦门双站售罄,套曲《永州八记》一登场便“惊艳到了极致”,在社交平台上被称赞“用西洋乐器演奏出了古风的感觉”。
0
1
中外艺术家扎根城中村艺术社区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基层文化惠民还是政府主导的“送文化下乡”单向式输送,内容传统,形式单一,群众只是被动的观看者。然而在厦门市湖里区,文化惠民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8月19日,湖里区殿前街道,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红顶艺术社区,一些网络博主正在打卡拍照。开展4年来,这片艺术社区已悄然改变着这片城中村的文化生态,吸引了40余位艺术家开办工作室、10余家文化设计品牌入驻,并成为国际艺术人才扎根社区的独特平台,被群众点赞为社区文化注入专业艺术高度。
严仪安(Ian Hylton )出生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在时尚界深耕20余年,足迹遍及多伦多、纽约、米兰等地。2005年,他移居厦门,经营个人服装品牌,到2025年5月,他将工作室迁入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8月19日,严仪安(左)向参观者介绍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之中。(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里充满魔力。”严仪安告诉澎湃新闻,“来之前我有些犹豫,但推开门的那一刻,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社区里弥漫着创新的气息,设计氛围很好,我设计的灵感来自空间与自然,这里正符合我的需求。”
艺术的交融在红顶随处可见。在2025年夏季的红顶市集上,严仪安从青年漆画家赵旭的摊位购入一件“由纸、草木灰、金属粉等”制成的黑色盘子,这件作品意外成为他设计秋冬服装系列的灵感来源。
“我从没见过这种黑色,它的质感和光泽非常独特。”严仪安说,他非常喜爱中国文化,衣服是他“写给中国的情书”,“艺术家可以创造,我想重新欣赏中国的一切,并与世界分享。”
2024年6月,青年漆画家赵旭从日本学成归国,选择在红顶艺术中心开设工作室。他告诉澎湃新闻:“我们社区里的年轻人敢想敢玩,抽象、先锋应有尽有。红顶为刚出师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
红顶所在的殿前街道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曾为海防要塞和商贸集散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形成以工业为主的旗山工业园区和城中村,2010年后随着产业升级,部分厂房闲置。

红顶艺术社区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艺术名片。(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转机发生在2019年。红顶艺术社区负责人陈丹妮从北京返回家乡厦门,将这片废弃厂房改造成红顶艺术社区,由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和众多艺术家工作室等组成。
“我是殿前人,从小生活在这里。”陈丹妮告诉澎湃新闻,“自2021年5月首展至今,4年间我们做了30多场艺术展、100多项文化活动,邀请了许多重量级艺术家来此展览。”
她介绍,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致力打破艺术“精英化”标签,通过免费展览、市集、音乐演出等活动,让周边的城中村居民成为艺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2022年,红顶艺术中心举办福建省首个城中村主题地域特展“腾飞殿前·诗画家园”,展出40位艺术家与20位殿前村民共同完成的65件作品。中国首位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大奖的女性导演黄骥,还带领10位村民拍摄系列纪录片,表达对家园的观察与热爱。
“很多村民自发参与项目,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殿前变得更美。”陈丹妮强调,殿前不只有城中村标签,从北宋至今,这里保存着5座宗祠、10座庙宇及众多闽南古厝和西式洋楼,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8月19日,红顶艺术社区负责人陈丹妮(左)向参观者介绍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专业艺术家的入驻,村民与艺术家的共创,让红顶艺术社区一次次成功“出圈”。“我们每年举办2~3次市集,摊主有艺术家,也有村民和手艺人,园区氛围像‘邻居做客’,既有艺术性又有生活气息。我们与其他艺术社区最大的不同,是扎根城中村,这是我们的优势。”陈丹妮充满自信和感情地说。
0
2
唱民乐的业余合唱团一票难求
红顶艺术社区为湖里区的社区文化生态注入了走红的专业高度,高殿武术馆与爱歌室内合唱团,则共同构建起湖里文化惠民“破圈”的群众基础与传播广度。
在传统文化惠民模式中,群众往往坐在台下当观众,但在湖里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正在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2025年8月19日晚7时许,由医生、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员等组成的一群音乐爱好者汇聚在湖里区文化馆,开始爱歌室内合唱团的又一次日常排练。虽然只是一个业余合唱团,他们却创下了专场演出门票在厦门和长沙双城售罄的纪录。
澎湃新闻采访发现,他们聚在一起唱歌的动力并非来自补贴或任务,而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和湖里区提供了“尊重、成长与舞台”。
这支被乐迷誉为“全网最具书卷气的合唱团”,成立之初只有11人,没有固定排练厅,甚至凑不齐一套统一的演出服。

8月19日,高劼在湖里区文化馆指挥爱歌室内合唱团排练。(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前三年基本在‘打游击’,到处找场地,筹措经费,连乐谱版权费都让我们头疼。”爱歌室内合唱团指挥高劼向澎湃新闻讲述,2019年,湖里区文化馆向这个年轻团体伸出援手,免费提供专业排练厅和音响设备。“场地稳定,团队才能稳定。”高劼感慨道,“这对社会团体来说,是生存下去的根本。”
与其他业余团体不同,爱歌从建团伊始就坚持高起点,团员必须会读五线谱。“他们可能是医生、教师、公务员,或者是自来水公司职工,虽不从事音乐专业,但多数人从小受过音乐训练。”高劼说,这种定位,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更难得的是,爱歌室内合唱团坚持“零团费”运营,在全国多数合唱团依靠团员缴费维持时,爱歌室内合唱团已经探索出“政府支持+市场反哺”的生存模式。
“政府早期扶持,帮我们解决了场地难题,但长期单靠资助不可持续。”高劼回忆说,合唱团通过商业演出、版权合作、社会捐赠等筹集资金,用于支付音乐厅租金、乐谱授权费和专家指导费。近年来,他们还参与金鸡奖等大型活动,并深入社区开展音乐普及服务。
如今,爱歌室内合唱团已从11人发展到60多人,成员平均年龄约30岁,最小的大学刚毕业。他们每周二、四晚坚持排练,不少团员从泉州、漳州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排练结束回到家已近午夜,参与度仍然非常高。
“合唱这件事,没钱肯定做不好,但有钱也不一定做得好。”在高劼看来,比经费更重要的是团队凝聚力和艺术理想,“如果只为赚钱,我们这些人根本坚持不下来。”高劼自己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一起唱歌的理想,从高校离职创办了爱歌室内合唱团。

8月19日,爱歌室内合唱团在排练。(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成立9年来,爱歌室内合唱团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品格,既唱流行改编歌典,也钻古典诗词、闽南民乐,既追求艺术深度,也重视市场反响。
他们改编的《厦门亲像一首歌》,曾在金砖会议期间推出,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不少乐迷惊喜地发现,这支社区业余合唱团的水准竟可媲美专业院团。他们在演出的《永州八记》,以柳宗元散文为灵感,将古诗词与现代和声结合,许多观众反馈“上半场是为流行曲目而来,到下半场才发觉是精华”。
0
3
非遗武术“宋江阵”走出世界冠军
和爱歌室内合唱团一样,高殿武术馆也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2025年8月19日傍晚,馆内拳声激荡,刀影闪闪,几群青少年分组练习拳术、刀术,虽然年幼,出招却有板有眼,呐喊声震天。
高殿武术馆自1992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闽南武术文化传承的一处核心阵地,尤其在“厦金宋江阵”与“五祖鹤阳拳”的传承保护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宋江阵”是闽台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民俗项目,起源于明末清初,融合军事阵法、南少林武术与民俗表演,因模仿《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战斗阵形而得名。

8月19日,孩子们在高殿武术馆练习“宋江阵”。(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高殿武术馆教练陈雪金是宋江阵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平时在学校做体育教师,业余时间坚持公益教学多年。她对澎湃新闻坦言:“我们现在教的‘宋江阵’完全是从公益出发,希望通过武术让孩子强身健体,更学会团结协作。”
她表示,尽管现在年轻人课业重、练武的少了,但通过湖里区的文化惠民项目,3年来已有上百名社会学员接触并传承了这一非遗技艺,高殿武术馆也成为“冠军的摇篮”。2024年第四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高殿学员获男子自选太极拳世界冠军,是中国队首金,也是厦门史上首位参加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本土运动员。
同样作为宋江阵非遗传承者之一的黄麟,从12岁开始习武,如今已成为武术馆的义工教练。他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传承。练武能吃苦,遇到困难也能扛过去。”
黄麟提到,高殿武术馆文化惠民的武术班很受居民欢迎,每次开放报名都是“秒光”,“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教好每一个人。”

8月19日,孩子们在高殿武术馆练习拳术。(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高殿武术馆与爱歌室内合唱团,一武一文、一传统一现代,都以根脉深厚的地域文化为底色,以开放包容的现代表达为桥梁,让文化真正融入社区、学校、街巷的生活,让文化惠民从“单向输送”走向“双向奔赴”,从为居民演出变为让居民积极参与。
04
政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在湖里区,像爱歌室内合唱团、高殿武术馆这样的基层文化团体并非个例。从“外来青年艺术团”到“五缘湾合唱团”,再到各街道社区的声乐班、戏曲团,书法社,政府通过提供场地、购买服务、举办艺术季等方式,为群众文化创造出生长的土壤。
在湖里区文化馆馆长阙全安的办公室里,一幅“艺往无前”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这位自1998年起担任湖里区文化馆馆长的老文化人,用30年时间见证了湖里区从“文化沙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基层艺术团队遍地开花的文化绿洲。
为了推动文化工作在基层真正落地,阙全安和团队想出了一种独特的量化考核办法。2009年,湖里区启动社区文化艺术季,他们为每个街道和社区制定了详细的文化活动指标。
“每个街道每年要开展多少项文体活动,各个社区要完成多少项,我们都有量化指标。”阙全安介绍,“甚至连老年人的节目要多少个、中青年的节目要多少个、唱歌舞蹈器乐各要多少个,我们都要求均衡发展。”

8月19日,红顶艺术社区艺术家工作室“乐将至”里展出的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种量化考核持续了近20年,成效显著,如今湖里区的社区艺术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十几支各具特色的艺术团队扎根基层,有合唱、舞蹈、时装、腰鼓队等等,带动周边居民一起参与文化活动。
“我们每年都这样做,大家就知道明年我还有新目标。”在阙全安看来,文化惠民要持久,必须打造品牌活动,形成“聚集效应”。湖里区坚持了20多年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动、连续举办17届的社区文化艺术季、城市诵读节等品牌项目,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0年来,阙全安最深刻的体会是,文化惠民要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群众文化正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消费”转变,文化惠民不再是单向输送,而是双向奔赴。
“老百姓温饱解决后,一定是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感正是通过精神追求来的。”他说,“现在我们辖区的老百姓在精神上是富足的,这一点我们很自豪。”
在阙全安看来,湖里区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的群众文艺团队,关键在于形成了“互相成就”的良性循环。
“我在爱歌合唱团高指挥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阙全安说,当合唱团需要排练场地时,文化馆毫不犹豫地提供了支持,“现在我们的排练场地用得非常满,老百姓非常喜欢在这里。”
从2006年组建五缘湾合唱团,到支持爱歌室内合唱团发展,阙全安始终坚持“业余团队、专业道路”的理念。他要求团员不断学习提升,在全国各地的培训中“冲在第一个”。
“文化惠民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自始至终持之以恒。”正如阙全安所说,从“文化沙漠”到基层艺术团队遍地开花,湖里区用创新完成了一场文化民生的生动实践——当专业高度与群众参与交汇,当传统根脉与现代表达相融,文化惠民便成了街头巷尾的生活、触手可及的温暖。
明日,我们还将继续分享
澎湃新闻《文化惠民 湖里范式》系列报道
敬请期待
来源:湖里区委宣传部、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