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特写|在厦门湖里合唱的年轻人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8月19日晚上,在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七楼的2号排练厅里,夜晚的空气充满合唱的天籁之音,伴着钢琴的悠扬旋律,如溪水般流淌。

这些歌唱者不是专业的音乐院校师生,也非职业歌手,他们是教师、医生、公务员、公司职员……但在这一刻,他们是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的团员。

近10年来,他们从零开始,凭着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也受益于湖里区文化惠民工程提供免费排练场地等支持,用歌声连接社区与舞台、居民与艺术、传统与现代、闽南与世界,“破圈”成为厦门备受欢迎的一张音乐名片,将歌声唱到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厦门城市主题宣传片。

“舵手”高劼:合唱团不能只唱流行歌

在爱歌合唱团排练现场挥舞着指挥棒的,是该团的“音乐舵手”高劼。

高劼和爱歌的故事,始于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任性”的决定。高校教师的身份、稳定的编制、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曾是他“让人羡慕”的人生标签。但在他的内心,对创建一支青年合唱团的渴望,远胜于对安稳的迷恋。

8月19日晚上,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高劼指挥爱歌室内合唱团排练。(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搞艺术的,可能都有点理想主义吧,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8月19日晚上,高劼笑着对澎湃新闻回忆说。于是,在30岁左右的年纪,他成为国内较早一批毅然走出体制、全身心扎进民间合唱事业的指挥家之一。这个决定在当年意味着未知与风险,但他预判社会对优质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坚信政府会对“文艺两新人才”给予更广阔的天地。

2016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怀揣着“让青年人唱点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简单愿望,创立了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彼时,全团只有11个人。

高劼用“打游击”形容最初的3年:“寻找排练场地是头等难题,没有场地,合唱团很难维持下去。”

转折发生在2019年。湖里区文化馆向爱歌伸出了橄榄枝,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免费排练厅,并将爱歌列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项目。这对爱歌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场地安稳了,团队发展才会安稳。”高劼感慨道,政府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场地,更在于对民间文化团体长期发展的重视与扶持。

“湖里每个街道都设有声乐公益班,区音协常年组织专家下沉指导,从社区到市级的演出需求源源不断。”他向澎湃新闻细数着这里的养分,“厦门的中小学合唱教育全国闻名,这批从小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社会合唱团最优质的新血,他们又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合唱团。”

高劼是爱歌室内合唱团的“舵手”。(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正是这样的土壤,让高劼的理想主义得以生根发芽。他将爱歌从一个小众的青年爱好者团体,打造成了“业余里的专业队伍”,不仅受邀到全国各地巡演,还参与了海峡两岸艺术交流活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以及厦门城市主题宣传片录制等重大演出活动。

但高劼的野心不止于演唱几首动听的歌。曾在台湾地区深造的他,深知合唱是文化交流的绝佳载体。从闽南语经典《望春风》《厦门亲像一首歌》,到诗词合唱《永州八记》《锦瑟》,再到流行改编《勇气》《想见你》,在他的带领下,爱歌演唱的曲目风格多元,却始终保持着艺术水准与文化厚度。

“一个合唱团如果只唱流行歌,没有根。”在高劼看来,深层的文化内涵是爱歌不可替代的精神底色。

高劼和他的爱歌室内合唱团,是一群人的梦想,也是一座城的回响。

女高音刘瑞菡:学会用闽南语合唱

8月19日晚,爱歌室内合唱团的团员们从厦门甚至邻近的泉州、漳州赶过来,坐满了在湖里区文化馆的排练厅。歌声从门缝里跳出来,犹如天籁之音。

排练厅里没有用上扩音设备,然而多声部的吟唱无比恢弘、灿烂,像金色的阳光从穹顶上倾泻下来,置身其中,有一种静好的幸福。

8月19日,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爱歌室内合唱团女高音刘瑞菡接受采访。(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刘瑞菡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她是爱歌女高声部的一位成员,也是爱歌2016年6月成立时的创团成员之一。

她介绍,取名爱歌,既是对音乐的喜爱,也是“白鹭”英文Erget的谐音。白鹭是厦门市鸟,厦门又别称“鹭岛”。当时她没有想到,爱歌能很快成为厦门的一张音乐名片。

每周二和周四下班后,刘瑞菡都要从厦门岛外的翔安区驱车20多公里,赶到湖里区文化馆排练。“最开始,(进岛)只有一个隧道——翔安隧道,但哪怕是堵车,也要赶来。后来,(2023年1月)终于有了另一条路——第二东通道。路好走了一些。”她说,团里有一些团友从同安、海沧、集美赶过来排练,还有人坐动车从周边城市赶过来排练,结束后再赶末班动车回家。

排练很累。刘瑞菡解释说,观众最终听到舞台上的合唱,“是我们一遍一遍,从每一个字,到每一个音,到每一个韵律,到每一个节奏,非常精确地磨合之后,呈现出来的。”

但她仍然觉得开心,她觉得合唱如同用声音播洒阳光。8月17日,她和合唱团的伙伴们在厦门市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的活动中演唱,现场挤满了听众,让她感动。

刘瑞菡的家乡是河南省郑州市。读完大学后,她留在厦门工作、成家,跟着刚成立的爱歌合唱团像“打游击”一样四处辗转排练。

“湖里区文化馆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让我们在这么好的排练厅里,有了一个固定的排练的位置。”她说,有了湖里区文化惠民工程给予的便利,爱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教师、医生、律师等都有。

刘瑞菡(前排中)和爱歌室内合唱团的伙伴们在演出中。(受访者 供图)

爱歌室内合唱团也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在8月19日的排练中,除了演绎古诗词改编的歌曲,他们还用闽南语合唱。刘瑞菡说:“虽然我来自外省,但我扎根在厦门,学习和传播厦门以及闽南的文化,也是我的责任。”

谈及对爱歌未来的期待,刘瑞菡坚定地说:“一直唱下去,唱到老。希望更多人喜欢合唱,参与其中。国家繁荣发展,诗和远方都要有,合唱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桥梁。”

爱歌室内合唱团是高劼、刘瑞菡和伙伴们的梦想,也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回响。从湖里区文化馆的排练厅出发,这支合唱团用歌声连接社区与舞台、居民与艺术、传统与现代、闽南与世界。

他们用自己的10年坚守证明:一座城市的艺术高度,不仅在于拥有多么璀璨的大剧院,更在于拥有多少充满活力的文化细胞、多么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多么给力的政策支持。

8月19日,爱歌室内合唱团在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排练,湖里区免费提供排练场和文化惠民工程是他们能一路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动力。(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来源:湖里区委宣传部、澎湃新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