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守住乡愁?厦门这个区给出答案

综合
关注漫步湖里
古厝的红砖纹理
宗祠的飞檐翘角
洋楼的斑驳旧影
都在无声诉说
这里既有城市的现代脉搏
也藏着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时光记忆
自“厦门往事·湖里印记”开设以来
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
走进城中村
走近古厝、宗祠与非遗
用文、图、视频形式
记录下湖里好故事

半年多的走访
我们在红砖燕尾脊的褶皱里
触摸到时间的温度
陈贵贱宅的瓷雕
黄潮卿宅的“忠孝传家国”门联
陈振发宅的枪钉
……
湖里的一砖一瓦、一户人家
都在提醒我们:历史从未沉睡
它以建筑、记忆和口述故事奔涌至今
然而,在探访与思考间
以下两个叩问愈发清晰
城市更新中,如何留住“魂”?
如何在高速发展中守护乡愁?
湖里给出了启示
陈振发宅被改成书屋,而不是咖啡馆;黄潮卿宅依旧存放着家训,而非商业招牌。改造的标尺,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历史精神。

真正的传承,并非把历史制成标本,而是让它点亮未来。有别于同质化的改造,湖里用“特区之新”续写“千年之旧”,保留了独属于这座城的魂脉。
私宅记忆,如何成为公共财富?
在祥店黄潮卿宅拍摄时
后人黄敬南轻抚梁柱说:
古厝是根,但更是家。
这道出了矛盾
古厝首先是人们居住的建筑
其次才是公共文化的载体
围里陈振发宅能变书屋,是幸运的特例,而更多空置古厝,却在产权纠纷中荒芜。遗憾的是,公众想推开“历史之门”,却常常被私宅的围墙挡住。但也是这些紧闭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从另一角度凝视历史。

未开放的古厝,更好地保留了生活痕迹:陈贵贱宅未修复的砖瓦、黄潮卿宅墙上的旧画、陈宣志宅里尘封的行李箱……这些真实感,正因“不被消费”而穿越百年,与我们相遇。
“不可抵达”,反而催生敬畏。古厝的围墙,如同宗祠尘封的族谱匣,知其存在,却不易触及,反倒强化了历史的神圣感。

墙垣之内的光亦能透出墙外
值得庆幸的是
“闭门”并不意味着“封闭”
陈振发书屋的读书声会飘过围墙,陈宣志宅的古树枝会伸出墙外。围墙本身,已成为文化的介质。
有时,正因为这些未开放的门扉,这些“湖里印记”才没有成为网红打卡点,不断激发新的思考。

下一次再遇到“能否开放参观”的留言,也许你会想到陈振发书屋的孩子们。他们在满是枪钉的围墙下读书,却从未要求所谓的“参观权”。因为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空间的占有,而是精神的抵达。
数字化,或能让古厝“破壁”新生
红砖古厝会逐渐破落
但只要“忠孝传家国”的祖训仍在传颂
只要侨批里的赤子深情仍在血脉里流淌
紧闭的木门便始终是敞开的史诗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慈悲
在不可抵达之处
我们照见了自己与文明的真正距离
未来,数字技术或能让这些历史文化破壁重生——印尼薛氏族谱可以在云端流转;高殿宋江阵能通过直播走向海外;古厝3D建模,让人用手机即可旋转观赏……

这种传播,不只带来“可见”,更能触摸文化的灵魂。
来源:湖里头条、厦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