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非遗技艺“石上绣花” 厦门湖里区群众参与改革让传统走进生活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清晨的阳光透过惠和石文化园雕花窗棂,洒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他们握着两斤重的合金钢针,在黑胆石上轻轻凿刻,钢针与石头的“嗒嗒”声像时光在低语。这一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技艺,通过厦门市湖里区的文化惠民改革实践,让群众参与其中,让传统从展柜走向市井,也让民意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标尺。

湖里区积极推动文化惠民改革,将“惠和影雕”从高冷技艺转向群众可参与的日常活动。孩子、青年、银发族都能在园区体验这门国家级非遗技艺。园区通过观察、问卷收集和座谈形式,让群众提出改善建议,如凿刻工具重量、操作难度和模板清晰度等,这些意见被园区及时采纳,体现了群众参与对文化保护与惠民实践的直接推动作用。

“我们把复杂图案拆解成入门级纹样,让居民无需掌握完整技法,也能动手参与。群众参与和意见反馈,让非遗传承更加贴近生活。”园区创始人李雅华表示。在湖里区政府的支持下,园区不断完善活动流程,优化课程安排,使非遗技艺不仅保留历史价值,也被赋予现代生活功能。

居民王女士说:“第一次体验石雕,我发现自己也能创造出美丽作品,同时还能提出改进建议,如希望材料包标注更清晰、操作步骤更直观。看到这些意见被采纳,感觉自己是改革的一部分。”类似的反馈不断汇入园区管理体系,成为文化惠民改革的决策参考。

湖里区的实践还包括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别关注。通过公益体验课和“非遗小小传承人”项目,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价值理念。社区代表刘女士表示:“孩子们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创意,也被园区考虑纳入后续课程,让他们的参与成为推动改革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同时,园区将居民意见融入课程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例如,居民提出希望增加周末亲子课程和家庭体验时段,园区在改革实践中加以调整,使非遗活动更符合群众的生活节奏,参与度更高。通过这种群众参与机制,非遗技艺不仅得以保留,更在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湖里区的改革实践表明,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群众参与、意见采纳和实践体验,传统技艺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民意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指南,让历史与现代在每一次敲击与凿刻声中实现对话,也让改革的温度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