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促改革 厦门湖里区涉台纠纷调解提档升级

综合
关注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入,台胞在厦门的生活、工作和创业规模持续扩大,涉台纠纷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为切实提升涉台纠纷化解水平,厦门市湖里区创新构建“法官+调解员”联动机制,形成制度化、专业化、多方参与的调解模式,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双提升”。
法官联动调解员 制度创新提升专业效能
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与海沧区人民法院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依托法院平台构建联动调解机制。机制运行中,台胞调解员与法官形成协作网络:调解员参与民商事纠纷的前期调解,通过在线委托与反馈平台实现高效跟进;法官在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指导和操作规范,确保每起纠纷调解程序合法、结果可预期。
机制建立后,纠纷调解不再仅依赖个别调解员的经验判断,而是形成系统化运作流程。台胞调解员毛维林表示,参与新机制后,调解工作更加规范,能够在纠纷萌芽阶段就提供科学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台胞调解员徐冠胜指出,通过机制参与,不仅能够减少误会,还能增强台胞对湖里区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实现“参与即保障”的目标。
社区协作共治 多方参与激活基层治理
此次改革特别强调社区与台企的参与作用,形成“社区+企业+调解员+法官”的协同格局。湖里区通过“1+3+N”涉台调解工作框架,将社区台胞调解员、台企调解委员会、台青基地工作室以及台胞个人调解工作室纳入整体运作体系,实现基层矛盾在萌芽阶段多元化、快速化化解。
签约仪式上,湖里区委台办负责人方旭明指出,该机制强化了社区参与和制度创新,将社会力量纳入纠纷解决链条,使调解工作不仅依托专业,更融入民意。海沧法院涉台法庭副庭长张清姬和台胞调解员林锦宗在操作培训中分享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方法。通过制度化协作和专业化指导,台胞在参与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为两岸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湖里区通过“法官+调解员”机制的改革实践,既实现了涉台纠纷调解的提档升级,又充分调动社区、台企和台胞个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专业支撑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的治理模式。这一制度创新不仅回应了台胞多样化需求,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