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协商民主 厦门湖里区探索展现新时代政协新作为

综合
关注厦门市湖里区,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这里既是厦门开放发展的前沿,也是改革创新的热土。近年来,湖里区政协坚持以改革为牵引,深入破解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释放制度优势,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政协履职新路。
从点上突破,到线面延伸;从界别建言,到基层协商;从党建统领,到制度保障——湖里政协的探索,不仅在改革中形成经验,也在实践中展现活力,为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湖里样本”。
点线面结合,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湖里区政协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题,构建起“点、线、面、联、统”的工作格局,让协商民主在基层全面铺开。
“点”上发力,137名政协委员深入到18个委员联系点,常态化走进社区、企业、台青基地,倾听民声、汇聚民意。养老托育、助残济困、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关切的问题,都在协商议事中找到推动解决的办法。群众身边的“小事”,成为政协委员牵挂的“大事”。
“线”上延伸,26个界别围绕数字经济、两岸融合、产业基金运作等重点领域开展界别协商,推动协商成果更有深度、更有质量。
“面”上拓展,湖里区政协全面推行街道轮值制度,委员们定期深入基层,推动协商民主嵌入社区治理全过程。禾山街道探索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联合履职,协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资源环境界别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多监督”,为五缘湾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从点到线,从面到联,湖里政协让协商民主从制度“纸面”真正走进群众“心田”,展现出改革推动下的生动图景。
聚焦发展动能,政协改革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政协履职服务发展大局,是改革的重要方向。湖里区政协坚持把协商建言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产业升级上,政协委员深入调研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推动区产投公司实体化运作,助力基金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协商推动政策完善,湖里区成功吸引社会资本40多亿元投入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数字经济和产业创新上,政协委员围绕金砖数字小镇建设、智能制造转型等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言。相关成果被吸纳进政府规划,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在两岸融合发展上,汇元台青基地成为政协委员联系点。这里不仅聚集了台青创新创业项目,更集结了四级政协委员的智慧与力量。政协改革让协商平台成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为融合发展先行探路。
改革提升了政协建言献策的精准度,也拓展了履职成果转化的广度。湖里政协的实践证明:协商民主不仅是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建引领统筹,政协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湖里区政协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把党的建设贯穿政协改革全过程,推动政协履职不断走深走实。
在组织体系上,依托街道联络组建立五个功能型党支部,形成“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的网络,实现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确保政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制度建设上,修订完善《委员履职积分管理办法》《专委会联系界别制度》等多项制度,推动履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改革在制度的托举下走得更稳、更远。
在工作机制上,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政协协商、亲自点题调研课题、亲自推动成果转化。党委政府与政协的良性互动,让协商成果更快进入决策环节,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不仅是政治保证,更是改革动力。湖里政协探索“党建+协商”“党建+聚识”新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履职效能。委员履职热情高涨,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协商民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湖里政协紧扣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以“点线面联统”架构全面推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与群众获得感。
从制度创新到发展赋能,从基层治理到党建统领,湖里政协用实践回答了一个重要命题:基层政协如何在改革中破题、在实践中出彩。湖里的探索,为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里政协将继续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把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