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厦门湖里区改革协商聚合力 参与共建激发台青发展新动能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兴。作为特区的发祥地和两岸交流融合的前沿,湖里区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把协商作为凝聚合力的重要途径,把参与作为制度运行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湖里区紧紧围绕台湾青年创业就业这一重点领域,打造全国首个专业性台青创业就业基地集群,形成制度创新、社会参与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湖里区共有国家级、省级台青创业就业基地4家,专业性台青创业就业基地8家,台青1600余人。这些数据背后,展现的是改革驱动下的治理效能,也是协商民主汇聚的智慧成果,更是广泛参与凝成的融合力量。

上下联动,改革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改革首先是制度的突破。湖里区把服务台青创业就业作为对台工作的重点,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区委台办联合司法、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起覆盖全区的“1+4+N”服务网络,打造横向贯通、纵向到底的制度化支撑。2025年成立的全国首个“台青创业就业基地服务联盟”,则在制度层面引入了自治机制,让台青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实现共同提升。

司法保障方面,湖里区成立涉台纠纷化解中心,首创两岸融合化解劳动争议机制,获人社部发文推广。聘请台胞检察联络员、陪审员和律师团队常态化参与,制度化供给和社会化参与有机结合,形成了改革中的“湖里特色”。

协商共治,改革动力在广泛参与中释放

协商不仅是民主形式,更是改革推进的有力工具。湖里区通过专题调研、政策协商、联盟共建等方式,让台青从“受益者”变为“建设者”。

在青创基地服务联盟中,台青能直接参与规则制定,表达需求,提出建议。这种“面对面”的协商机制,让制度设计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需求。涉台普法宣讲25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帮助台青厘清政策,减少纠纷,也让协商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在湖里,我们不仅获得了政策支持,还能在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席之地。”不少台青这样感慨。协商让他们的声音被倾听,也让改革有了持续释放活力的动力。

聚力融合,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里区坚持多措并举,在政策供给、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上持续加码,为台青创业就业激发内生动力。

湖里区创新出台补贴台生实习、见习、研学的措施,修订完善鼓励台青创业就业的办法,新增“以台引台”奖和创新创业大赛奖等项目。2024年新增青创企业253家,台青273人,显示了政策改革的实际成效。

同时,湖里区推动影视、体育、电商直播等专业性领军基地建设,吸引两岸青年在细分领域深度融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120余场,既是文化融合的实践,也是产业发展的契机。

从政策到平台,从制度到服务,湖里区改革的每一步都在为台青创造均衡发展、广阔成长的环境。通过协商集智、参与共建,湖里区正把制度创新的红利转化为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