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海峡通讯》专访中共厦门市湖里区委书记黄颖:特区发祥地再迈新征程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特区发祥地再迈新征程

——专访中共厦门市湖里区委书记黄颖

入选全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工业百强区,连续4年上榜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财政总收入连续5年居全省县区前二,以占厦门市约4.2%土地面积贡献全市21%经济总量……湖里区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勇争先,更快更好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日前,《海峡通讯》记者专访了中共厦门市湖里区委书记黄颖。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

《海峡通讯》记者:湖里区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黄颖:我们坚持向“新”而行、“四链”融合,聚焦“产业优”,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模式创新,促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探索“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产学研协同,2024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106亿元,较2021年翻一番。科学家端,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等平台搭建科创产业加速器,推动鹭翔嘉仪等实验室成果转化;企业家端,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联合体,推动搭建企业技术中心37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28个;投资人端,建立高价值成果发现、遴选、对接机制,构建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科创服务联盟等服务矩阵。

产业聚集,促县域产业从“延链补链”到“聚链成势”。园区赋能增效,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太古、新科宇航等全球航维龙头企业,航空维修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国内最大第三方航维基地。先进制造倍增,实施62个工业技改、数字化转型项目,总投资超44亿元。低效用地盘活,推进135.8公顷老工业用地再开发,落地百信AI智慧科技等13个试点项目。产业图谱招商,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航维制造、新型电力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态势基本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

生态构建,促科创企业从“灌木”成长为“乔木”。实施科创产业三年行动纲要,构建科创和产业深度融合32条等政策矩阵、260亿元规模基金矩阵,对新技术、新产品试制给予前置补助。按照“40%研发办公+30%中试和挑高实验室+30%荷载实验室”配比,建设一批产业空间。出台算力政策,建设厦门闽宁双智算中心。人才引育,打造数字工匠、航天人力等人才培养平台。外引内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68家,数量较2021年翻一番。

大胆试大胆闯,助力“扬帆出海”

《海峡通讯》记者: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湖里区做了哪些工作?

黄颖:湖里区向海而兴,金砖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火炬高新区等多区优势叠加。我们聚焦“机制活”,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扛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时代使命。今年1至8月,湖里区在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拓上,对也门、塞浦路斯等出口增速超4倍,从以色列、埃及等进口增速超1倍。

拥抱金砖合作机遇。对接通用技术等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成员单位,投资55亿元建设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导入高科技企业中电太极集团金砖跨境数字贸易资源,在2025年金砖国家伙伴关系论坛签约项目总投资额占厦门市签约项目53%。开设“金砖+”服务专区,引导企业把金砖国家作为出海首选地,促成福建龙净炭素烟气净化技术获得金砖国家订单。

搭乘自由贸易东风。做强进口供应链,建设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集聚厦航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3家、外资企业超4000家,打造水产品、酒等国际贸易平台,大宗商品进口额在全市占比超过50%,批零销售额保持万亿元规模。打造出海强引擎,依托全国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建成航运要素产业园,引进中远海运集运等链主企业、高端航运机构23家。

护航企业“扬帆出海”。贸易赋能,引进供应链联合会、金砖出海示范、雨果跨境选品、谷歌跨境电商加速、数贸通等服务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开拓市场,助力“福品销全球”。融资助力,打造自贸国际基金港、古地石基金小镇,入驻投资企业543家,注册资本超930亿元。合规守护,依托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服务集成,设立区级出海服务中心,支持80余家企业通过AEO认证。

增进两岸融合,积极探路先行

《海峡通讯》记者:今年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量已突破百万人次。湖里区在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厦金同城生活圈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

黄颖:大陆对台最大客运口岸五通码头在湖里。我们始终责任在肩,努力探索“台引台、老带新、文促旅、产留人”等融合新路。

同城生活处处皆景。在五通码头,试行海空联运,出境旅客手续办理缩短至5分钟;开设“近便利”台胞服务专区,提供就业等12项高频政务事项“抵厦即办”服务。在三甲医院,设立台胞医保服务站。在区台胞服务中心,成立省首个由台胞组成的涉台纠纷化解中心,两岸融合化解劳动争议机制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广。在象屿综合保税区,协同开展对台海运快件业务试点。

青创基地纷纷涌现。制定实施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等政策,为台湾人才提供购房补贴和安家补贴双重安居保障。成立全国首个台青创业就业基地服务联盟,举办首届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双向对接会,打造京鹭台青年科创、两岸青少年研学等特色孵化器(基地),培育国家级青创基地2家、省级2家和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今年来新增台企186家。

文旅交流源源不断。建成闽南文化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成立两岸八大宗亲社团五缘文化交流促进会,培育省级对台交流基地3个、省级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2个、闽台交流研学基地试点校3所,打造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承办厦金同城生活圈论坛等品牌活动,开展五缘湾欢乐跑等特色活动,配套口岸行李直挂酒店等服务。举办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海峡论坛·两岸音乐交流季活动,建设海峡新岸音乐街区,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

聚焦宜居宜业,打造营商沃土

《海峡通讯》记者:今年湖里区“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上榜全省100强民营企业数量居各县(区)第4,有哪些亮点做法?

黄颖: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环境有序,群众和企业才有感。我们紧扣“百姓富”“生态美”,深入学习领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建设“全民友好”品质城区。生态友好,全省首批开展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五缘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象屿综保区零碳排放被生态环境部纳入“厦门实践”典型案例。全龄友好,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推进省级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试点,落户4个国家(含委省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发布长者食堂食品安全团体标准。场景友好,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完成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两改造”,城中村转段实施“大物业”管理;创新“安宝保”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人员纳管保险服务、建筑工地便民流动就餐点设置,职工法律服务基地入选全国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打造“企业有感”营商环境。创新集团办学、托幼一体等办学模式,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健全“一站式、全天候”服务体系,线上建立“政策速配”数据库,开展“直播带策”,线下打造10个中心和专精特新等3个专区。建立益企先锋党员、企服专员、区领导等全员分层分类协调解决问题机制,从解决“一件事”向“一类事”延伸。

提高“融智创新”治理水平。开展百姓金点子、人大代表“回娘家”等活动,收集建议转化民生项目200多个。优化升级“城市大脑”,全省首批建设义务教育阶段AI教育实验区。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探索“高效办成商圈一类事”服务,“无差别综合窗口运行管理规范”被采纳为省地方标准并推广。

来源:《海峡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