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闽宁镇能种南方水果?马雅铃的6个大棚藏着答案……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村民都说,马特派员的6个大棚里,有宝贝。厦门海边的水果,竟从她大棚里一筐筐搬出来,刚从枝头摘下,鲜得很。

这是宁夏银川闽宁镇园艺村,距离厦门有2400多公里,马特派员大棚里的不少特色蔬果,村民见都没见过。收成时节,马特派员经常捧着一筐蔬果,站在大棚外招呼别人“尝一个”。“甜,甜得很”,尝过的村民大多这么说。

马雅铃展示试种成功的大果番茄。

马特派员叫马雅铃,好不容易走出宁夏南部贫瘠的西海固大山,在上海当了10年白领,又回到宁夏,扛起锄头当农民,还把自己这个“农业小白”锻炼成农业科技特派员。

福建的品种、宁夏的土壤,会结出怎样的果子?马雅铃一头扎进大棚,南果北种,反反复复、一茬一茬试种。结果,她真试出了超好吃的蔬果。

10月13日—17日

厦门湖里区委宣传部、银川永宁县委宣传部

共同主办的

“山海共潮生——

湖里区闽宁协作大型融媒体采风团”

走进闽宁镇蹲点调研

走进马雅铃的6个大棚

看看闽宁镇的枝头挂着南方什么样的果

“先拿钥匙再交钱”

马雅铃是“稀里糊涂”承包下村里6个大棚的。

那是2020年,在福建的帮扶下,闽宁镇园艺村建起45个种植大棚。但是,没有农户敢承包,大家心里没底。

闽宁镇是个移民村镇,村民都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那是个“十年九旱,靠天也吃不上饭”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种地,但时常是“种不活”“不够吃”,种了一辈子地的西海固人对“种地赚来吃”没信心。

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点名马雅铃,“你来,带动一下。”

马雅铃直摇头,“我大专学工商管理的,农业半点不懂,种不活、种不好咋整?”

“你可是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关键时刻总得出头吧,”副镇长说,“莫怕!先拿钥匙再交钱,种得好再交租金。”

马雅铃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承包下6个大棚,一年租金6万元。

14岁那年,她随父母从西海固移民到闽宁镇,自考考上大专,跳出大山,在上海待了10年,结婚生了娃。三十而立,马雅铃又选择回到闽宁镇,“故土情结让你忍不住,总会梦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在乡政府干过,在闽宁协作企业待过,这回,马雅铃误打误撞重新当起了农民。

在上海当了

10年白领,马雅铃回到闽宁镇,扛起锄头当农民。图为马雅铃开着四轮拖拉机运输有机肥。(马雅铃 供图)

“一张白纸,咋整?赶紧培训去,”马雅铃说,“我天天追着福建、厦门来挂职的农业专技人员问,怎么施肥、怎么防虫,地里一碰上问题,我就挂电话给这些老师。”结果,老师们比她还急,直接骑上自行车到棚里来,手把手教。

厦门来的老师建议她,种点南方水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马雅铃撸起袖子,开始试。第一茬西红柿卖完,她就把大棚租金交清了。头一年,扣掉成本,一个大棚赚了近3万元,6个大棚净赚15万元。第二年,马雅铃就被评为闽宁镇农业致富带头人。

“你有多少,我都包了”

去年,福红李收成时,马雅铃和一位厦门来的客人,在大棚里关于“甜不甜”打了个赌。福红李是来自福建的水果。

这位厦门客人很吃惊,“这种李,我们从小就吃,又酸又柴,你种在大棚没价值的。”马雅铃偷偷一乐,从枝头摘下圆润饱满的果子,“要不你尝尝。”客人将信将疑,咬了一口后,两眼放光:“你有多少,我都包了。”

曾经不好吃的福红李,被闽宁镇的日照与温差重新塑造,结出又甜又脆的果子,糖度达到22.7,树上挂果时间长达半个多月。糖度22.7有多甜?一般市面上的西瓜,糖度大多在12。

马雅铃领着记者走进大棚,“瞧,满棚都是,正强制休眠呢。12月升温开花,明年春节挂果,初夏就能上市了。去年咱这大棚里的福红李,一个棚产1500公斤,每公斤卖到100元,很多都卖回了厦门。”

马雅铃的大棚里,正在进行“南果北种”试种、筛选。图为福建来的番茄小苗。

流星瓜、长果桑、黑花生、小番茄、苦瓜、玉米、哈密瓜……马雅铃的6个大棚里,有30多个福建来的蔬果品种在试种、筛选,她管这叫“南果北种”。马雅铃要找出最适宜闽宁镇土壤、气候的品种,驯化它、改良它,让它不仅在当地落地生根,还跟宁夏当地品种嫁接,结出更多“山海”风味的硕果。

试种成功了,马雅铃就推给当地农户去大面积种植。她主动报名成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成立农民合作社,把村里闲散的农户聚在一块,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乡亲们遇到种植难题,一个电话打来,哪怕马雅铃正吃饭,她也会撂下饭碗就往大棚跑,手把手教。

福红李,“如玉45”苦瓜,“亚蔬12”“361-351”“156-254”三个新品种西红柿……闽宁镇居民,在家门口便吃上枝头刚采摘下的南方鲜果,还有许多融汇闽宁山海风味的果蔬,又反向销往了福建。

上周,一批8.7吨的优质甜糯玉米、白萝卜,从园艺村发往厦门。与园艺村结对帮扶的厦门湖里禾山街道,携手厦门企业夏商集团,让闽宁镇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西北。

如今,园艺村240个大棚,都被村民抢着承包。

蹲点手记

“你们福建,也是咱们福建”

刚蹲进马雅铃的大棚,她就给我讲了个故事——

小时候在西海固,见面问“吃了吗”,意思是,你家还有吃的吗。

刚搬到闽宁镇,见面也问“吃了吗”,意思是,能不能吃得饱。

现在大家见面,依然会问“吃了吗”,意思是,今天又吃了啥好东西。

“别人常调侃,西海固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原来都是同一个东西。搬出大山前,能吃上一碗杂粮面都觉得很幸福, 哪怕那碗面扒拉到碗底,还有一坨沙。”马雅铃说,有一年冬天,冰天雪地里,老父亲站在她的大棚口,看到满棚新鲜蔬果,咂巴着嘴,一句话说不出。

在闽宁镇蹲点采访的5天,看到很多寻常居民的餐桌,已是全国各地的美食汇聚。从没得吃,到能吃饱,再到吃得好、吃得鲜、吃得巧,一碗杂粮面早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答案。

马雅铃在田间地头,推广福建黑花生的种植。(马雅铃 供图)

马雅铃在大棚给我炸了一盘黑花生,空气炸锅,160℃8分钟,“尝尝,咱福建品种,包好吃。”马雅铃开口闭口都是“咱福建”“咱厦门”,以至于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是厦门来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马雅铃嘿嘿一笑,“一样一样,你们福建,也是咱们福建,我一个电话说想要点有机肥、好种子,福建的老师立马给我寄来,咨询点技术的事,他们恨不得飞过来替我瞅瞅。”

“舌尖上的闽宁镇”,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给这跨越山海的两省区协作,来了段最长情的告白。

来源:湖里头条公众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