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禾”力量 厦门湖里区打造共绘共治的幸福样本
综合
关注城市的治理,不仅靠制度硬度,更需群众温度。在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大好禾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核心,打通了群众参与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禾山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改革创新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强化组织体系、拓宽参与渠道、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街道让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建”。如今,从城中村到新社区,从老党员到新厦门人,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这一系列举措,也为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的动能。
街道大党工委以“联席会议+专项议事”机制为支撑,集聚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推动基层治理协同高效。机关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与居民面对面协商,帮助解决停车、排水、环境等“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参与热情被点燃,基层治理由“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与信息公开等机制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治理更加规范、有效。
更可贵的是,这场改革让“新禾山人”与“老禾山人”同频共振。街道通过“融禾”品牌、“来厦第一站”服务,创新推出“围桌茶话会”“泡茶点烽火台”等群众参与载体,新老居民在茶香中共议社区事务、共叙邻里情谊,促进了不同群体的情感融合和社会融入。这些探索也让公众参与成为基层治理的主流方式,让文化活动和社区治理改革不断深化。
群众的声音,成为改革的动力。居民事务听评会制度化运行,民情驿站实现全覆盖,老旧小区改造、便民设施建设等项目都邀请居民共同设计、共同决策、共同监督。群众不仅参与了项目,更见证了家园的蜕变。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参与机制作用下,辖区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基层治理协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更高效的成果。
如今的禾山,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动局面:在职党员年下沉服务数千人次,惠民项目近百个,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每一次改革的推进,都是一次共识的凝聚;每一次群众的参与,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大好禾山”的故事,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最好的治理,是让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人。禾山街道正用实践证明——当改革创新与公众参与同频共振,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幸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