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微改造”撬动治理“大能量”——厦门湖里区的民生探索
综合
关注在厦门市湖里区岭下社区,改革的故事从一块废弃的运动场地开始。几年前,这里地面开裂、健身器具凌乱,邻里间因噪音、安全、照明等问题常起争执。如今,曾经的“边角地”变成了人气最旺的健身新地标。傍晚时分,球场上笑声不断,凉亭下老人闲话家常,孩子在草地上追逐嬉闹,城市的烟火气与幸福感在这里自然流淌。
岭下社区的变化,看似一次小小的空间改造,实则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湖里区以群众为中心,探索“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把“为群众改”转化为“群众自己改”,让每一处民生工程都带着“群众印记”,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和社会参与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中的价值,同时推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与制度创新的融合,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社区建设与党的组织力协同推进。
在项目启动前,社区搭建议事平台——居民代表、街道干部、设计师、物业负责人围坐一起,从地块规划到功能定位,从健身器材选择到噪音控制方案,进行意见征询和多轮征求意见。短短一个月,社区收集200多条居民建议,召开10多场现场会、协商会。居民提出“健身器材要远离住宅”“增设夜间照明”“保留绿地供休憩”,甚至兼顾老人和孩子的使用需求。所有建议被分类汇总、逐条回应,设计图纸经过多次优化,体现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实践。
一位参与全过程的居民代表感慨:“以前是政府说了算,现在是大家一起商量。我们的意见被认真听取,也更愿意维护这里的环境。”这种“共建式改造”,让居民从“受益者”变为“推动者”,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落到实处。
这种微改造背后,是湖里区坚持制度创新推动的治理模式。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居民议事厅”“共享会客厅”“民情直通车”等平台,实现群众意见信息公开、快速响应和落地,同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居民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共同执行,把“群众提”变成“群众议”“群众享”,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信任感,同时强化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以前是‘你们帮我们改’,现在是‘我们一起改’。”岭下社区党委书记的一句话,道出了改革的真谛。通过共谋共建,社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重塑了人际关系,邻里从“各管各的”到“共议共管”,信任在协商中重建,温情在共建中滋长。
如今的岭下,不仅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试验田”。湖里区将这种“从小事做起、从民意出发”的改革方法论推广,通过事前评估、制度化、清单化、标准化,把公众参与嵌入城市治理全过程。从公共空间到民生服务,从社区建设到社会治理,一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改革链条正在形成。
改革的最终落点,是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好。岭下社区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改革,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参与其中、受益其中、成长其中。让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最大能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