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声音”成为改革回响——禾山社区的公众参与之路
综合
关注厦门市湖里区禾山社区的改革,从孩子们的笑声中生长。这个拥有6000多名儿童的社区,用一次次“微改革”,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大能量”。它不仅改造了环境,更改写了社区与公众的关系,让公众参与、社会参与成为改革最鲜活的注脚。
最初的困境在于,儿童活动空间不足、服务体系碎片化、家校协作缺失、特殊儿童关爱不到位。过去,社区治理常常停留在“政府提供、群众接受”的单向模式。禾山社区党委敏锐地意识到,唯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破这种结构,让居民尤其是儿童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参与者,改革才能焕发生命力。于是,他们用“儿童优先”的理念,重新定义了社区的价值。
“儿童友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社区用改革打开了家门口的幸福图景:普惠托育中心让家长不再为“带娃难”发愁;“口袋公园”成了亲子互动的乐园;家校社协同机制,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区,推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孩子们的笑声,是最真实的民意反馈,也是最温暖的改革动能,同时彰显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文化生态的活跃性。
更具深意的是,禾山社区让儿童成为治理的参与者。社区定期举办“小当家”选举、职业体验活动,邀请孩子们参与社区规划讨论。儿童的意见被认真倾听,他们的建议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落地。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让社区治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也推动了绿色发展与公共空间优化,让下一代在“参与中成长”,形成公众表达渠道畅通机制。
公众参与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更多人发声,更在于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禾山社区的经验表明,当居民从“看客”变为“主人”,改革的推进就有了内生动力,也为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如今,这个社区已成为厦门基层治理改革的一个生动样本,其探索昭示着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改革,必须回应群众需求,更要让群众共同参与其中,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