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区:公众参与织密助残幸福网
综合
关注民生无小事,服务有温度。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在助残服务改革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公众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多元路径,让“喘息服务”不止于政府供给,更成为社会共建的幸福工程。
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区,重度残疾人家庭曾是社区治理中的“沉默群体”。为破解照护困境、情绪压力与社会隔离等难题,湖里区创新推出“残疾人家庭喘息服务”项目,吸纳居民、社工、志愿者、高校资源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主体”的服务格局,同时通过征询意见、座谈和问卷调研,让居民真实诉求融入服务设计。
需求共识:从“政府安排”到“群众点单”
改革的第一步,是让民意成为出发点。湖里区全面摸排9个社区重度残疾人家庭实际需求,建立“喘息服务需求档案”,让每一项服务都“有迹可循、有需可依”,并在服务全过程中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可追溯、可监督。
居民陈阿姨感慨地说:“以前是我们求着找人帮,现在是社区主动问我们需要什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民意的力量让服务更贴近生活,也体现了创新社会治理在社区建设中的价值。
多元共治:从“单向服务”到“共建共享”
项目整合社工机构、医院、学校与企业资源,构建“非移动式+移动式”双平台体系。志愿者、康复师、社工组成“流动服务小分队”,深入家庭提供上门康复、心理疏导等服务。高校学生参与设计“琴棋书画”疗愈活动,让残疾人与居民同乐同融。
公众参与贯穿服务全程,不仅带来人力支持,更汇聚了社会理解与情感温度。同时,街道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为返迁居民及助残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和资源支持。
机制创新:让公众参与成为制度常态
湖里区将志愿服务纳入积分体系,建立“需求—资源—反馈”闭环机制,推动助残服务从“一次性帮扶”向“持续性支持”转变。照护者不仅获得喘息空间,更在培训中成长为“社区骨干”,实现从“受助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
在治理模式上,湖里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党管干部作用,完善居民、企业和政府协同参与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落地。社区还注重环境优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推广绿色发展和公共空间宜居化,提升社区生活质量。
从政府兜底到全民参与,从单项救助到系统赋能,湖里区用改革激活了公众参与的力量。那一份份“喘息”的温度,正汇聚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底色,让助残服务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成为推动社区和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