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基层工作者冲在“战疫”第一线 书写动人故事
来源:厦门日报
63岁的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叶建力(右一)关心防控一线志愿者,与他们一起值守。
文/图 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筱淳 叶舒扬 陆晓凤 通讯员 罗剑
万家灯火时,他们在一线奋战;万籁俱寂时,他们在岗位坚守。疫情面前,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而在“白大褂”的身后,还有他们在并肩作战、守土不退!他们就是遍布湖里区的社区工作者们。
他们没有防护服、没有隔离衣,有的只是最普通的口罩;他们没有誓师会,没有请战书,一个通知就让他们走出温暖的家门。手握体温枪,在小区入口一守就是10个小时;三步并作两步,奔走在楼道走访住户;为重点区域住户送来医疗用品,自己却顾不上吃口饭……
小区是防疫第一线,社区基层工作者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墙。今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近这些不穿白大褂的“最美逆行者”。
[他们是冲锋队]
夫妻身处两个战场 见面时只能隔百米对话
禾缘社区主任潘伟江(中)在一线开展巡查工作。
在湖里区的防疫工作一线,有着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潘伟江是禾缘社区主任,奋战防疫一线;妻子陈春红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的一名护士,更是在疫情防抗的最前线。
就这样,一个小家,两个战场,共同“战疫”。
“你要多喝水,保护好自己。”“你不要再吃泡面了,儿子的作业要辅导。”这是几天前,潘伟江到妻子住的医院指定酒店送日用品时的对话。许久没见的他们,隔着百米相望,久久不愿离开。事实上,从大年初一后,他们俩就再也没有真正见过面。年前,夫妻俩早早地将孩子送回老家,打算除夕夜值完班后一同回家过年。然而今年的这场疫情,却把一家人分隔三地。
禾缘社区是禾山街道常住人口最多的社区,外来人口多,人流量大。如何筑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守护小区居民健康安全,潘伟江始终牵挂于心:“工作要做细做好,只要出现一例,情况就糟糕了。”
落实摸排防控、梳理调查情况问题、关爱隔离人员……每天,潘伟江都是最早到社区、最晚离开社区的那个人。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不是在巡查的路上,就是在办公室里查看各小区的统计数据。由于工作繁忙,“泡面+泡菜”成为他的标配。
“我们军人都是‘特殊材质’,没有什么顶不住的。”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还把军旅生涯里的“挂图作战”用在了疫情防控工作上——小区为单位,建立一人一档、一事一策,从严落实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指令,筑牢防疫封锁线。
还有很多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让人动容,他们没日没夜地付出,筑牢了我们的生命防线。这个春节,塘边社区党总支委李志宏始终冲在一线——白天,他挨家挨户排查、制定防疫方案;夜晚,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在寒风中牢牢守住体温检测点。
“这一户发烧了,我再上门交代一遍,让他们别出门,每天要测量两次体温。”几天前,社区接到消息,有一名疫区人员进入辖区,李志宏二话不说,与社区书记陈桂兰一起前往现场了解、监督。每日深入一线,回到家中,他总是要多次洗手消毒,整个手掌都磨得粗糙了。“连手机都无法识别我的指纹了。”李志宏说。
[他们是守夜人]
每天睡不到3小时 守好每一道关口
高殿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右一)为居民量体温。
口罩里加层面巾纸,口袋里再揣几包纸巾,一边擦着鼻涕,一边部署工作……刚刚结束大年三十禁炮工作,躺下不到四个小时,高殿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又出发了——组织社区两委有序开展防疫工作。
高殿社区是厦门岛内最大的“村改居”社区,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17万人,其中有16万人左右是流动人口。如今,临近春运返程高峰期,每日有近百人回来。“要守好每一道关口,居民才能安心。”他说。
“喝完这杯再出发。”这是陈仁忠最新发表的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杯感冒冲剂,时间是00时24分。深处战疫一线,他带病上阵,废寝忘食,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1点多才吃晚饭,平均每天更是睡不到3小时。
连日来,高殿社区还组织发动了400余名党员与居民代表参与防疫。陈仁忠说,主动报名的志愿者让他很感动,他们明明手脚冰凉,却说不冷,明明在打哈欠,却说不困。“大家都这么拼命,我也要坚持,不能倒下。”陈仁忠说。
“社区有多少个出入口?测温点应该如何设置?”画面切换到后坑社区,深夜11时,一场防疫部署会正在社区篮球场开展,组织会议的正是社区书记陈志强。
后坑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流动人口多,实行封闭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防疫工作,陈志强连夜封闭社区多个出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上半夜把工作做完,第二天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在与病毒赛跑,不能输。”他说。
打赢战疫,“后勤兵”也很关键。疫情防控宣传、后勤物资保障、一线巡查……在岭下社区,保障物资供应的社区安全员叶春生就像一块万能“补丁”,哪里有缺补哪里。“你好,你们厂还有没有口罩?”“拜托拜托,我们非常需要。”这两天,叶春生一直奔走在外,没回过家门,困了累了就在车上躺一会,满脑子想的都是口罩等应急物资。“只要是对国家有利,我们都要义不容辞,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他说。
[他们是贴心人]
深夜送温暖 小区有需求随叫随到
这是发生在深夜的故事:几天前,一批从外地紧急订购的体温枪历经波折,送到禾山街道禾盛社区。“大家都等着用呢,我要早点送过去。”搬起这些物资,社区党委书记林军链顶着冬日的寒风,连夜把体温枪送到小区工作者的手中。考虑到晚上天气冷,值班人员有需求,他又组织购买了一批军大衣,给每个小区都送了过去。“小区的防疫工作很辛苦,只要他们提出需求,我们社区就随叫随到,尽可能满足。”
“孩子,对不起,等这次疫情结束了,妈妈一定好好抱抱你。”面对疫情,有的社区工作者放弃休息时间,有的则暂时放下家庭,投身“站疫”一线。五缘湾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孙锦将只有6个月大的孩子交给临时阿姨,放弃哺乳假,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在她的组织下,社区牵头小区业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和楼长梯长组建12个小区疫情防控工作小组,构建起从社区到小区的疫情防控体系。
许许多多孙锦这样的社区工作者,就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湖里街道南山社区党委书记黄婉红日夜坚守一线,坚持带队为社区困难群体、孤寡老人送菜上门。忙活了一天刚下班,一吃完晚饭,63岁的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叶建力又走出家门——他来回在各个防疫工作点巡查,指导一线工作,给志愿者送去温暖……
[他们是多面手]
开展防疫宣传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金安社区的“爱心小喇叭”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湖里区提供)
“请您少出门、不聚餐,不恐慌、不信谣!”这几天,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区的各主次干道、小区出入口处,都设有一支“爱心小喇叭”,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双语”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
金安社区党委书记吴丽敏说,一开始,他们就探索出“六个一”跟踪防疫的方法,即“一支小喇叭、一块宣传板、一份登记表、一套温度计、一套消毒装备、一支联防联控队伍”。在联防联控队伍中,社区干部是领头雁,吴丽敏整天忙在一线,经常饭也吃不上、水也没得喝。面对体温时高时低的重点监测居民,居委会主任陈惠萍主动承担观察任务,直到没问题才放心回家……
开展防疫宣传,江头街道吕厝社区的创新方法很有一套。社区党委发挥共建单位资源优势,与中国移动湖里分公司合作推出疫情防控视频宣传彩铃。目前,只要拨打社区移动电话,使用者就能看到一段15秒钟的防疫宣传视频。提出这项创意的社区党委书记肖桂芳告诉记者,接下来会推动辖区居民的移动电话开通此项功能。
在湖里区,一面墙也可以是社区防疫宣传新阵地。金山街道五通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在辖区的自然社用铁皮临时封住了70多个路口,社区主任沈志刚称其为“铁桶阵”。“我们在铁皮墙上挂上防疫宣传横幅和海报,特别吸引人们的目光。”
[记者手记]
不平凡的坚守 换来满满真情
当我们走进社区,把镜头和笔触对准这群不穿白大褂的“最美逆行者”时,他们不说困难与辛苦,谈得最多、感受最深的是这场“战疫”带来的满满收获。
他们感到自豪——晚上10时,寒风凛冽,站在村口的体温检测帐篷前,社区党委书记陈仁忠指着一个个忙碌着的青年志愿者对记者说:“你看,这就是我们高殿的年轻人!”“这场战疫,也是我们高殿青年人的练兵场,我为他们自豪!”陈仁忠眼眶湿润了。
他们收获感动——趁吃午饭的时间,禾盛社区主任郭婧打开微信群里小区党支部的排班表,一页页翻给记者看。“疫情来袭,让我们的小区更团结,居民更给力!”她说,曾几何时,有的小区业委会与物业在工作中有分歧有争执。而面对疫情,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共同奋战。
他们领略担当——“危难时刻见真情!”金山社区党委书记陈丽铭感慨地说,社区小区多、范围大,防控难。就在这时,20多个处级党员干部站出来,担当带头人,用最快的速度筑起疫情封锁墙。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突如其来的“战疫”就是一道考题,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湖里区创新探索“社区治理单元下沉小区”,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模式正不断释放正能量,激发出基层党员干部的无穷潜力——冲锋一线、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必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