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近百岁老宅“走”了75米,搬“新家”!

湖里头条
关注在湖里区,有这么一片古建筑群
它们大多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因厦门“岛内大提升”
东部旧村整村改造工程需要
这些近百岁的老宅
来了一场“乾坤大挪移”
王清祥宅总重约950吨,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不破坏一砖一瓦,这栋91岁老建筑“走”了75米。
一段记忆

王清祥宅移动前
王清祥宅始建于1931年,是一栋总重约950吨、总建筑面积449平方米的两层砖混结构房屋。其建造者王清祥、王清仕是湖里仑后社有名的“出番人”,曾前往东南亚等地经商,因此,这栋房屋也被称为“番仔楼”。
它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装饰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对研究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有着重要作用。
湖里近百岁老宅“第一移”
位于湖里区仑后社的王清祥宅,是全省实现最大规模整体平移旋转工程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是我市首个平移的文物保护建筑。

在此之前,这座老宅是在距离现址约75米的位置上。
平移修缮困难重重
厦门大学建筑物移位加固技术
研究中心副主任 毛一兵

王清祥宅就如同一个已经快一百岁的老人家,它要移动一个位置,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既要保护原有的结构不要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不能变化。

但是,在平移之前的检测当中,技术团队发现,这栋老宅的楼板、门窗、屋檐、屋顶都破损得十分厉害。

如果还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滑脚平移或者滚轴的平移,就很容易在平移过程中造成对房屋的二次损伤或者倾斜。

搬迁新家,重获新生
专家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决定让老宅可以用“脚”行走。共70套步履行走器被分布在建筑的不同部分进行顶推,使建筑受力分散,保持在相对静态的情况下进行平移。

此外,项目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PLC同步控制系统和远程终端监控系统相结合,运用到古建筑的平移监测上。
最终,王清祥宅在不破坏一砖一瓦的前提下,实现旋转平移。

由于原本房屋内装饰花砖
所采用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
如今已经很难复刻
但专家技术团队不放弃
想方设法“修旧如旧”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一段历史
这样的“平移”方式
让我们看到了
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
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把历史建筑流传下来
王清祥宅的平移工程顺利完工
也给片区内其他几座古建筑的
平移修复提供了
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距离王清祥宅处不远的
建于1938年的张文裕宅
目前正进入主体平移阶段

由于岛内东部旧村整村改造
它将向北面平移约170米
每天“行走”10米
并涉及两次转体

这些古宅迁移到新址后,将与就地保护的古建筑石大春宅、坂美九十九间宅形成坂美民俗文化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老宅还是这座老宅,因为经历了“平移修缮”,才能顺利保留下属于湖里历史的“根”和“魂”。
相信不久后,这里对外开放的民俗文化园,将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了解它们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