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福建省农信联社“普惠样本”走出“信用+”实践新路子
摘要: 探索新时代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福建省农信联社“普惠样本”走出“信用+”实践新路子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是农村普惠金融难以突破的瓶颈。作为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的主力军,福建省农信联社始终秉承“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区)评定工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对象,努力让农村金融服务不留空白。
全国首创 “信用”的种子生根发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漳州市城区农信联社(漳州农商银行前身)率先在全国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首创“信用村”制度,开启了福建省农信联社早期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探索之路,并于1998年成功创建了以东屿村等为代表的最早一批信用村。1999年10月,《新华社内部参考》刊登《漳州市信用村制度化解农户贷款难》一文,东屿村等信用村从此在全国打响了名号。随后,《人民日报》等十余家全国性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为全国各地推广提供了参考。
2002年,通过信用村支农工作,漳州市城区农信联社累计发放信用村支农贷款27600万元,贷款规模较1996年翻番,实现连续5年盈余,创税利1470万元。此后,信用村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发展、经受实践检验,从评定条件、评定标准、优惠条件等方面为福建省农信联社新时期信用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创建思路和创建经验。
孜孜探索 “信用”的内涵日益丰富
2007年,福建省农信联社相继出台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评定办法,信用工程建设从此进入了快车道。此后,又于2013年、2017年进一步修订完善信用工程建设评定办法,以客户建档覆盖面、贷款覆盖面、不良率等为核心的定量指标和当地政府协助不良清收、支持信用建设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套涵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区)的较为完整的评定标准体系。截至8月末,评定信用户357.63万户,占目标农户总数的38.57%;信用村6363个,占行政村(社区)总数的37.52%;信用乡镇258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22.78%。同时,联合龙岩、宁德市政府在上杭县、寿宁县成功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出一个个因时、因地、因需制宜的“农信样本”。
样本一:泉州惠屿岛——全国首个“金牌信用岛”
17年前的惠屿岛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渔村,地理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缺乏资金,村民只能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捕捞技能维持生计,但近几年由于海洋资源不断衰退,捕捞业年年亏损。为解决惠屿岛转型发展资金难题,泉州农商银行上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精准建档、信用评级、批量授信,实现精准建档覆盖面100%、贷款授信率63%、贷款覆盖面50%,为岛上399户渔民发放信用贷款21912万元。截至8月末,岛上贷款户数182户、贷款余额3387万元,户均贷款18.6万元。
自泉州农商银行进驻惠屿岛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以来,每月20日前两天,惠屿岛就会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交还利息,10多年来风雨无阻。迄今为止,惠屿岛村民贷款本金和利息回收率均达100%,用“一分不欠,一日不迟”的实际行动为惠屿岛赢得了“金牌信用岛”的美名。如今的惠屿岛养殖了5000多亩海带、5000多万粒鲍鱼等海产品,也拥有自己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年总产值达1.2亿元,实现了从贫困小渔村到泉港第一村、农业部“最美渔村”的转变。
样本二:宁德三都澳——全国首个“海上信用渔区”
三都澳海域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针对当地养殖从业者生产资金来源单一、民间借贷成本高、渔排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宁德农商银行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全国首批“海上信用渔区”创建工作,让讲信用的渔民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用贷款。该行以养殖大户为牵头人,组织符合信用户标准的养殖人员集中申报信用户,并以5-10个养殖小组为单位申报信用渔区。政府及银行相关人员组成渔区评定领导小组,从村两委、驻村干部、村级联络员和第三方数据平台获取水电费缴交、法院涉案等情况,通过“背靠背”调查、精准建档、征信评价、数据分析等方式筛选出征信良好、无民间借贷、无不良嗜好的信用户。
“多亏了海上信用渔区的创建,我们只要诚实守信,就能凭信用在宁德农商银行贷上款”,谈起创业历程,杨益妹兴奋地说道。杨益妹是平潭大练乡人,2004年到三都澳创业,花光所有积蓄养了50多筐大黄鱼。由于来自外乡,又没有抵押物,当杨益妹想扩大养殖规模时,很难通过传统模式从银行贷到款,资金周转成了拦路虎。2017年,宁德农商银行开展“海上信用渔区”建设,杨益妹凭个人信用得到了宁德农商银行60万元的授信支持。利用这笔资金,杨益妹逐渐发展成养殖大户,还率先改用防抗风浪性能好的塑胶渔排,实现了转型发展。
这一政府主导、银行搭台、渔民受益的信贷模式,从大黄鱼推广复制到了鲍鱼、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业,周边村民纷纷“抱团创信用”,积极参与到信用户、信用小组及信用渔区的参评和争创活动中,为“蓝色经济”注入新活力。
惠农利民 “信用”的价值有效转换
福建省农信联社紧紧围绕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求,结合新时期福建山、海、林要素禀赋活跃等特点,持续丰富农村信用工程内涵,让农民“信用”变“资金”,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使金融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向“三农”、小微领域。
夯实“信用+普惠”的发展根基。福建省农信联社着力推进精准建档、增户扩面、阳光信贷,不断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截至8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330.27亿元,占比69.02%;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74.13亿元,惠及71.89万户企业,支农支小各项指标位居福建省银行业首位。同时,将信用工程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相对接,在完成对全省45.2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信贷需求摸底和信用建档基础上,向3.28万户贫困户发放贷款,支持其脱贫致富,占全省银行业70%以上。
深化“信用+产品”的生态格局。受益于良好的农信系统金融生态环境,形成机构网点“乡乡通”、便民服务“村村通”、电子银行“户户通”的“三通”金融服务格局;依托信用工程建设全省首个信用农户信息库,为信用客户量身定制“万通宝·信用贷”产品,使金融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向“三农”、小微领域。截至8月末,已为54.68万户农户发放“万通宝·信用贷”271.68亿元。
培育“信用+群体”的正向典型。福建省农信联社联合社会各界开展“党员信用户”“计生信用户”“信用青年”“信用妇女”等诚信创建活动,培育了一大批信用典型,建立起涵盖社会不同群体的信用体系,并为信用群体提供优惠快捷的金融服务。如长汀县农信联社创新推出“一贷六宝”党员信贷快车专项贷款,最快一天发放到户,提高办贷效率,为信用党员打造出一条便捷、高效、多样化的“快车道”,推动当地社会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浓厚氛围。
打造“信用+服务”的品牌效应。在信用工程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金融实践中,福建省农信联社党员干部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涌现出“垄上行”金融服务队、“狗不叫、娃不哭”客户经理、乡村振兴“金融轻骑兵”等服务品牌,开展“金融夜校”“文艺活动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金融知识、助农服务送进千家万户,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
(通讯员 颜元柳 黄云涛 陈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