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师放下教鞭变身“大白”,在抗疫第一线给学生上了难忘的一课

综合
关注作者:佘峥 傅春榕

第十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在核酸检测点认出幼儿园老师。(提供:第十幼儿园)
在厦门本轮抗疫中,一批学校操场上摆上隔离栏杆,地上标上一米线,摇身一变,成为标准的核酸检测点。
厦门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57所学校或校区作为临时核酸检测点。
不仅如此,还有学校腾出学生宿舍,为医务人员提供住所,还有学校的学生宿舍成为临时隔离点,将迎来需要隔离的居民。
数以千计的教师上完网课,放下教鞭,有的穿上红马甲,成为“小红”,有的穿上蓝色隔离服,成为“蓝精灵”,有的穿上白色防护服,成为“大白”。无论是“小红”“蓝精灵”还是“大白”,他们都是厦门本轮抗疫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负责维持核酸检测点的秩序,有的负责信息录入。
在同安,一些学校校医在紧急培训后,也走上核酸检测采样的工作岗位。
厦门市教育局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万人次教师志愿者挺身而出,走上抗疫第一线。
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说,我们深知,只有疫情平稳,教室里才能放得下安静的书桌,在这场抗疫行动中,我们不能缺席。
郭献文认为,某种意义上,老师们把讲台搬到抗疫第一线,给学生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克服诸多困难,挺身而出,服务社会和他人,“这种言传身教,更动人心扉。”

大部分教师志愿者负责信息录入。图为祥店幼儿园教师耐心引导居民录入信息。(提供:湖里区教育局)
抢“票”入场:数千“小红”“蓝精灵”“大白”埋头苦干
张春燕是园南小学一名资深语文老师,教了三十多年书,9月20日一大早,她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抢“票”经历:一大早起床,先看自己的健康码,还是绿油油的,接着打开单位群,看到凌晨4点学校发出了第三轮核酸检测点志愿者征集,“就差那么一点,都快报满了”,她眼疾手快,赶紧抢了一席。
在金尚中学,第一次教师支援核酸检测团队名单公布后,老教师施丹提出了“异议”:“年轻人家里有小孩要照顾,我们的小孩都长大成人了,把年轻人换下去,我们上。”一番“据理力争”后,施丹和另一名老教师如愿上了支援名单。
许奇升是厦门十一中语文老师,学校的公众号记载了他近期的普通一天,如何从“十八线主播”,到“IT男”,再到“小包工头”:
中午12时,许奇升卸下网课耳麦,草草扒了几口饭,赶赴五一广场核酸检测现场,和同仁们一起协助筼筜街道育秀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十八线主播”许奇升穿上防护服,成为录入信息的“IT男”。
下午4点30分,许奇升出现在十一中门口——身为总务处主任的他,接到禾祥西社区的电话,需要征用十一中场地作为鹭江街道全员核酸检测点,许奇升和同事们开始搬桌椅、搭帐篷、拉电线、安装电风扇。
张春燕、施丹、许奇升只是此次挺身而出的数以千计的厦门教师志愿者中的三位。几乎每所学校的公众号都在晒变成“小红”“蓝精灵”“大白”的老师,能拧出水的衣裳,被汗水泡白的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所有人从不问“为什么”,任务来了,在群里一招呼,大家只回复一句“好”,然后埋头干。

很多学校的教师志愿者在防护服上画了各式各样的卡通形象,这些可爱的卡通能转移现场哭闹孩子的注意力。(提供:湖里区教育局)
管理有方:用“奥特曼”“大恐龙”“小兔子”止住孩子哭闹
在目睹了家旁边的小学在几个小时之内变成秩序井然的核酸检测点,开始有条不紊地检测后,住在厦大邮局附近的市民陈先生说,这种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还真的离不开学校和老师,学校有场地,老师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
应该说,在厦门本轮抗疫中,教师的优秀素质、奉献精神、团结和组织协调能力充分体现,他们贡献出了自己独特的力量。
老师的专业,也在抗疫战场派上用场。核酸检测现场,通常会出现孩子的哭闹声,很多教师志愿者在防护服上画了各式各样的卡通形象,然后问小朋友:“小朋友,你看这是什么呀?”“奥特曼!”“大恐龙!”“小兔子!”这些熟悉的卡通形象,成功地转移了不少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们还制作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指示牌,引导大家熟悉采样流程,加快速度。
不少孩子还惊讶地发现,“大白”就是自己的老师。日前,在乌石浦小学检测现场,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拿着样本管颠来倒去,对义工的提醒置若罔闻,这时,一旁的“大白”开口了:“我是吴老师,你还认得我的声音吧!”小调皮愣住了,定睛一看,居然是班主任!小调皮马上变得老老实实,拿好样本管乖乖排队。
(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