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而志】翔安东路2000号,这是他梦想实现的地方……

综合
关注

在翔安建区18周年之际,翔安区委宣传部、翔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新浪厦门推出“翔安成年啦”专题系列报道,从创新、繁荣、生态、活力、幸福五个角度,展现翔安城市发展魅力与岛外大提升的实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这些可敬可爱的翔安人
“
我叫张国君,是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执行院长。从最初的农田环绕、人手短缺,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研究型医院,我的医学梦在翔安东路2000号,日益清晰、明亮。
——张国君

2016年,受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副校长韩家淮等领导的邀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君来到厦门,正式担任附属翔安医院执行院长,负责筹建厦门大学第一所直属附属医院。

来面试的那天,张国君终于认识了翔安。尚未封顶的医院建筑群,孤单地耸立在翔安东路的高架桥和原野之间,周边农田环绕,外围是乡间小道,灰尘飞扬,一旦下雨便泥泞万分。眼前的一切没有让张国君退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医院的筹建工作中。

翔安医院的筹建之艰难、曲折远超预期。最初,他只能选择“游击办公”,在咖啡厅抱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天。后来,他与同事们住到了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里,以院为家。终于在2019年4月6日,张国君迎来了翔安医院的正式开业,也翻开了厦门大学医科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开业典礼前夕,我和同事们都一夜难眠。”张国君回忆道,“这不仅是因为开业典礼的组织忙碌,也是怀揣着一颗展望未来、对医院发展充满憧憬的心。”开业后,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周到的服务、踏实严谨的作风,得到了师生和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
至此,“翔安医院号”医疗巨轮顺利扬帆起航。
取得肝脏和肾脏移植资质,是福建省仅有的3家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之一。截止2021年9月,已开展移植总计161例,整体水平迅速提升,走在了福建省的前沿。
配备灯光直升机停机坪,可停靠当前国家最大标准的救援直升机,也是目前厦门市唯一具备空中救援能力的综合性医院,有效提高了岛内外急救救援效率,改善了急诊急救条件。目前已开展航空救援22次,救援人数27人次。

建立单病种多学科肿瘤诊疗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患者争取最优治疗效果。
期间辛苦,不言而喻。然而,开业不到9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疫情,他们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防治领导小组与工作组,开设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设立隔离病房。2021年9月,翔安医院成为厦门市新冠肺炎后备定点救治医院暨康复医院,收治新冠康复患者200余名,医护团队勇于探索,创新康复模式,为厦门市迅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抗疫期间,医院还多次组织队伍,驰援武汉与本地定点医院,参与思明、同安、翔安等地的社区核酸检测,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附属医院,厦大翔安医院高度重视医院人才建设,延揽了五十余名来自国内外知名医院的高层次医疗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医院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张国君提到,“第一阶段争取用3~5年的时间,建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第二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整体上用8~10年,建成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综合性临床研究型医院,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在张国君看来,三甲医院是创出来、评出来的,也是拼出来的。目前,翔安医院规划了器官移植、肿瘤诊治、微创诊疗等7个中心,均已投入使用。周边的交通、环境、商场建设也正逐步完善,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医院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翔安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张国君回忆起过去,感叹道:“这几年的发展太快了,附近的农田早已变成商场、小区,人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18,对张国君来说也是个特殊的数字。他在18岁那年踏入大学,从懵懂的学生,到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再到优秀的管理者,他用了两个18年。对他来说,18岁恰是风华正茂,更是迎风追梦、奋起赶超的好时机。
“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个18年,厦大翔安医院的模样。”张国君背对镜头,看向远方。
十八翔安正青春
奋起追梦正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