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建省道307线梅山过境线芙蓉新桥背后的慈善故事

综合
关注市党代会报告提出,发挥民营经济和港澳台侨资源等优势,打造创富之城、慈善之市,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芙蓉新桥桥梁贯通 (林劲峰 摄)
泉州网11月10日讯(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 洪清竹 黄玮虹)泉州市党代会报告提出,发挥民营经济和港澳台侨资源等优势,打造创富之城、慈善之市,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就在上周,记者现场见证了一座特殊的桥梁贯通——省道307线梅山过境线芙蓉新桥建设关键时刻,海内外梅山乡贤响应倡议,筹集870多万元善款,共同推动大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让人看到发挥民营经济和港澳台侨资源等优势,能够迸发出何等力量。
11月5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块约80吨重的预制梁片缓缓落到指定位置,备受当地人关注的省道307线梅山过境线芙蓉新桥,实现全线贯通。项目负责人罗新毅表示,接下来是桥面施工阶段,预计下月中旬完成全部桥梁桥面施工。
芙蓉新桥2018年11月开工建设,横跨罗溪,位于芙蓉桥下游,是省道307线梅山过境线的第一标段施工项目之一,桥梁全长160.078米,桥面净宽11.75米。这也是该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对于罗溪两岸村民来说,对新桥的期盼已有数十年。70多岁的老党员李时钟说,梅山镇蓉中村很多村民的农田都在罗溪对岸,如果要耕作,要么绕远路走芙蓉桥,要么涉险蹚水过去。遇到雨天发大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今年7月24日,梅山镇党委、政府联合向乡亲贤达发出倡议书,提到芙蓉新桥是构建梅山发展新格局的关键节点,项目正处在推进的关键时刻,但仍存在建设资金缺口。除了争取上级补助之外,还需要镇村(社区)及社会各界自筹。希望大家踊跃募捐,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梅山商会会长侯文聪捐资10万元;鼎诚村在外乡贤刘荣旋捐资30万元;演园村乡亲刘剑芬捐30万元、辉源企业捐30万元……倡议书发出的最初18天内,就收到160多人近600万元捐款。
梅山镇党委统战委员吴亚灵说,即使到了现在,捐款的微信群仍响个不停,每一笔善款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捐款的爱心人士身份各异,既有在外打拼的企业家,又有长期在家乡生活的村民,为了同一个目标,素不相识的人们凝聚到了一起。”
李时钟看到倡议书后,召开了家庭会议,和儿子、儿媳妇、孙子,一起商讨捐资建桥,得到全家人支持。他拿出3万元现金,成为蓉中村第一个到村里捐钱的人。
86岁的退休干部李成溪捐出2个月退休金1万余元。今年刚刚被福建警察学院录取的刘宇鑫,拿出了800元,为大学生活留下不一样的回忆。黄泽瑜、傅培芬夫妻俩决定让结婚20周年纪念日过得更有意义,取消了纪念日宴请,捐出3万元。
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看到倡议书后,发动本村党员参与募捐。蓉中村有100多名青年文明志愿者,志愿者们不落人后,踊跃捐资。李振生说,市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农业在“接二连三”中增值增效。而建好芙蓉新桥,可以缓解老路的交通拥堵,带动周边农业、企业、种植业、林业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铺上一条康庄大道。
捐款造桥的慈善之风,甚至感染了周边乡镇。来自罗东镇、康美镇的爱心人士也加入其中。
梅山镇领导表示,市党代会提出,着眼缩小城乡差距,整镇推进乡村振兴。路通百业兴,眼下,梅山正加快小城市培育建设、奋力打造南安北部新城,芙蓉新桥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方便周边群众出行,带动罗溪两岸发展。
记者手记
民心桥也是共富桥
截至记者发稿时,芙蓉新桥建设的捐赠群里仍不断有新增款项汇入。这座群策群力推动建设的桥梁,一定能建成一座民心桥、共富桥。
打造创富之城、慈善之市,泉州有基础有优势。积极参与慈善,是泉州人与生俱来的基因。长期以来,慈善之风盛行泉州,慈善事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作出很大贡献。同时,素有“民营经济特区”之称的泉州,也是一座侨乡。民营经济、港澳台侨两种资源、两股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路造桥,让海内外泉州人“急公好义”形象深入人心。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梅山的造桥倡议一呼百应,这支爱心队伍里,大部分捐款人就是身边的你、我、他。当慈善公益成为生活方式,当日行一善成为寻常之举,将汇聚起不可估量的伟力。
来源:泉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