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谋篇起势创亮点 凝心聚力促振兴

综合
关注近年来,长乐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有关乡村振兴工作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主动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从机制创新、点面创建、产业带动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截至目前,长乐区共打造市级乡村振兴中高级版试点村18个、省级实绩突出村3个,建设美丽乡村91个、提升美丽乡村48个,创建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9个、提升村85个、示范河道18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8家、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6家,推荐2家企业10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一至三季度长乐区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比增4.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51元,比增12.6%。
今天一起看看
长乐区
有哪些典型经验和做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创新理念、创优机制,注重在
“答题、破题、解题”上找对方法

吴航夜色。林桂光 摄
一是在机制构建上创新答题。针对资源该如何整合等问题,长乐区首创了三件事,一是让乡村振兴办和河长办合署办公;二是将河湖治理纳入乡村振兴考评范围,开展对乡镇(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考核,制定出台了《长乐区关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考评机制的通知》;三是制定了《长乐区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通过“明察”与“暗访”结合、“奖优”与“罚劣”并举,推动环境整治、河湖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累计已发放奖补资金约6000万元。
二是在补齐短板上主动破题。聚焦“省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在村一级的对象是各建制村,不包含社区”的短板问题,长乐区积极拓宽工作思路,计划制定出台《长乐区创建区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区财政拟安排2022年专项资金6000万元,对标省市试点村补助标准,用于支持30个村(社区)开展区级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区级示范样板,带动全区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在营造氛围上精准解题。目前,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有限,长乐区积极探索形成“政府财政引导、集体村财投入、乡贤群众捐资”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动员党员、乡贤、企业家等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来累计筹集社会资金4亿多元用于乡村建设、5100多万元用于河湖治理。发挥“企业河长”的示范带动作用,专门设立河湖治理专项基金,大东海等企业捐赠的第一批款项1000多万元已经全部到位,未来将依托基金平台推动更多民间资本注入,形成更具开放性的多元共建模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着力在
“创点、连线、成面”上下足功夫

长乐三溪村。林双伟 摄
一是“点”上找特色。按照“创建一批、推广一批、引领一批”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建了长安村(城乡融合样板村)、屿北村(田园风光传统村)、琴江村(特色文化满族村)、百户村(数字赋能先行村)等37个试点村,推广了东海村、黄李村等19个示范村,引领了龙峰村、高楼村等85个提升村。
二是“线”上创精品。按照“串点连线”的工作思路,围绕琴江、猴屿、文石等8个村谋划形成“富含生态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沿江线”,围绕百户、东海、屿北等6个村谋划形成“富含海洋文化和数字文化的沿海线”,围绕青桥、新览、集仙等5个村谋划形成“富含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的中间线”。

长乐猴屿绿皮火车“猴屿号”。林双伟 摄
聘请专业团队从商业策划、业态分布、景观风格、产业布局等方面对三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进行规划设计,并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策划生成以非遗文化、红色记忆、寻味长乐、海丝之旅等为主题的7条特色旅游线路,推动“食、住、行、娱、购、游”等旅游全要素整合。
三是“面”上求突破。坚持多极化、多中心发展理念,立足“十四五”规划,制定长乐区乡村振兴近、中、远期战略规划,着力打造西部“洞江湖融合发展区”、东南部“东湖融合发展区”和北部“闽江河口融合发展区”三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目前,长乐区围绕居住品质、交通品质、水环境品质、风貌品质、管理品质、典型样板项目建设六个方面制定了“5+1”提升目标,年内预计可完成120个总投资88.93亿元的项目,进而拉动长乐全域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彰显特色、培育精品,持续在
“农业、文化、旅游”上做好文章
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发挥支撑作用。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富有长乐特色的农业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扶持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发展。
打造了雪美农业、茂丰农业、飞思农业等现代化农业品牌,培育了“青山”龙眼、“漳港”海蚌、“聚泉”烤鳗等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推动了18家农业龙头企业快速稳定发展。今年一至三季度,龙头企业产值突破67.9亿元,同比增长9.96%,超过全区农业产值增幅4.26个百分点,拉动了长乐区一产产值提升。

长乐三溪村古今名人的摩崖题刻。林双伟 摄
二是挖掘特色文化发挥基础作用。长乐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共涌现了12名状元、近千名进士,这里不仅有以明代航海家郑和为代表的海丝文化,还有以“文坛祖母”冰心、建安神医董奉、唐代高僧怀海、一代文豪郑振铎为代表的大爱文化。
因此,长乐区始终把文化挖掘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找准乡村振兴五大文化着力点,围绕“海洋文化”,注重用好显应宫、圣寿宝塔、海丝馆等资源载体,打造“豪迈开阔”的江海气质;围绕“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梅花古城、琴江满族村、九头马古民居、陈振龙故居等一批特色品牌,展现“古朴浑厚”的文化底蕴;围绕“状元文化”,着力讲好“一师两状元”“一堂三状元”等精彩故事,重温“奋发向上”的求学之路;围绕“美食文化”,大力宣传长乐杠面、长乐冰饭、古槐肉烧、漳港海蚌、董朱线面、梅花鱼丸、松下海鲜、文岭番薯等特色美食品牌,邀请央视《味道》栏目组开展美食之旅,开启“山海风味”的美食盛宴;围绕“红色文化”,充分依托江田镇南阳省委旧址、古槐镇龙田党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赋能,传承“爱党爱国”的革命精神。

番客记忆馆。林双伟 摄
三是发展特色旅游发挥拉动作用。紧紧围绕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常来长乐”旅游品牌,深入开展全年度节庆营销,依托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东湖数字小镇、猴屿侨乡番客文旅小镇等优势文旅资源,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富有长乐特色的文旅宣传活动,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长乐区乡村旅游共吸引游客284.85万人次,同比增长96.6%;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4.14亿元,同比增长65.1%,占全区旅游收入的48.4%。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乡村振兴办
运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编辑:黄丽薇
监制:贺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