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导演王小帅做客燕之屋《鲁豫有约一日行》 畅谈关于电影的追梦轶事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导演王小帅做客燕之屋《鲁豫有约一日行》 畅谈关于电影的追梦轶事

从影二十余年,执导十三部电影长篇,中国电影导演王小帅凭借《青红》、《日照重庆》、《地久天长》等多部文艺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影像风格。他也是国际各大电影节的常客,八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六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曾获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之一的王小帅做客《鲁豫有约一日行》第九季,畅谈关于青春、关于电影的追梦轶事。

重返福建电影制片厂,追忆青春和梦想

王小帅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搬迁至贵阳、武汉等地,直到15岁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求学,年少时迁移各地、挥之不去的漂泊感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感,让“故乡”这个概念在他那里是模糊的,这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后期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影像风格。节目中,王小帅与鲁豫故地重游,与昔日好友们相聚在福建电影制片厂,这是他第一份工作的单位,也是他电影梦想的第一个落脚点。

回忆起第一次来到福建的情景,王小帅说当时他坐着火车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听不懂方言,也不习惯饮食,完全是为了圆自己的电影梦而来。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想要拍自己的电影,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王小帅直言:当得知自己需要等五年才能拍电影时,不愿向生活妥协的王小帅决定离开,再次回到北京,探寻他的“电影人生”。

把每一部电影都当成最后一部来拍

距离首部执导电影《冬春的日子》已经过去很多年,回想2003年中国大陆电影初步放开市场化时,他还与娄烨、贾樟柯一同探讨,觉得以后市场会越来越大,但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创作上的影响。对王小帅而言,他不想因为过多地考虑市场、票房,而失去对电影的主导权,而是抱着拍一部少一部的态度,把每一部电影都当成最后一部来拍。

2005年至2014年,王小帅在十年期间拍摄了“三线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其中,《我11》被视为王小帅的自传,他用电影讲述自己记忆中残存的童年往事。

在王小帅的少年时代,工厂给职工和家属们提供的唯一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两座山中间有片空地,连接生活区和工厂,空地上支俩杆,绳子一搭,幕布一挂,就是电影院。每个礼拜天放映露天电影,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到武汉后,王小帅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绘画,并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看电影的人”变成“拍电影的人”。而“三线三部曲”就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反思。

在王小帅的电影色彩里不难看出,有些人早已接受命运的安排,把青春献给一个地方,扎下去就是一辈子。王小帅如此,燕之屋也一样。23年专注高品质燕窝,燕之屋坚持以用户为导向,以品质为基础,不断研发打磨产品,2012年,燕之屋创新推出“碗燕”,并成功突破四项技术壁垒,实现“0添加剂、0脂肪、0胆固醇、0亚硝酸钠”,开碗就能吃,成为燕窝行业爆品。

推动怀有电影梦的青年人野蛮生长

关于电影的梦想与情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节目拍摄时,正值“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举办期间,王小帅作为影展评委会主席,与胡智锋、陈玲珍、张大磊等评委一同对入围作品做评审。

在电影业的推动上,王小帅导演积极地以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生活阅历激励怀有电影梦的青年人。在高品质燕窝行业的深耕上,燕之屋也同样深谋远虑,注重培养青年人才。早前,燕之屋就与江南大学开启了产学研合作,共同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共享开发资源和科研成果,打造“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的新局面,助力燕窝行业的高品质发展。

就如影展主题“向着海风·野蛮生长”一样,王小帅说自己很享受“野蛮生长”的创作状态,他预想的成功标准是拍电影一直拍到八十岁。在燕窝领域,燕之屋也如王小帅一样,不随波逐流,也不惧变化挑战,始终致力于高品质燕窝,为打造百年民族品牌而奋斗。

人生一晃30年,当初跳上出租车勇敢寻梦的王小帅,最终找到了一条出路,也在热爱的事业中找到了自己。时间不负有心人,燕之屋也凭借着传承燕窝文化的初心和发扬中式滋补文化的精神,成就了一碗碗有口皆碑的好燕窝,并努力实现“一碗好燕窝,滋养天下人”的美好愿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