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福州仓山区:文化探寻 乡村之旅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第一期

文化探寻  乡村之旅

线路:盖山镇阳岐村—城门镇濂江村—城门镇梁厝村

阳 岐 村

世事了如春梦过,

夜潮还与故乡通。

在严复的《和寄朝鲜金泽荣》诗里,故乡、明月、河流都是一场春梦般的世事,遥远得恍如隔世,却令他魂牵梦绕。

严复的故乡——阳岐,位于南台岛南端,地处闽江支流乌龙江北岸。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南古驿道必经之地。

溪山寒碧,树石幽秀。它并不像其他村落那样寂寥落寞,而是有着乡村的闲适又紧紧依附着都市的脉搏,就像在城市嘈杂的面团里揉搓下了一小团的安静。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

图源:醉美仓山

阳岐以一条溪水为界,分为上岐与下岐,横贯阳岐浦上的一座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青石板铺就的小桥东西走向,名“午桥”,东头一棵古榕遮天蔽地。午桥是目前福州城区仅存的北宋驿道古迹,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走过午桥,穿过地衣爬满墙的几道巷,严复故居出现在眼前。

陈暖 摄

严复故居(祖居)现存为明末清初建筑,共二进,由前后厅堂、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左右披谢、门廊等组成,占地面积745平方米。

陈暖 摄

100多年前,儿时的严复两次被家人送回阳岐读书。14岁时,一家老小五口人蜗居在披榭里。同年年底,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求是堂艺局。

这座古宅记录了他童年的苦难,也见证了他日后的辉煌。

陈暖 摄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严复等12名学生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留洋学生。

陈暖 摄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天,严复受中日甲午战败刺激,致力于译述以警示,开始翻译《天演论》,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胜”的观点,如一声惊雷唤醒中国睡狮。

1918年12月,严复从北京回到了阔别50年的福州,回到了阳岐村居住。在此期间,他组织重修了尚书祖庙。

图源:醉美仓山

尚书祖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凤鸣山南面,为祭祀民族英雄陈文龙(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尚书庙的祖庙。

庙建成后,几毁风灾火患和人为灾祸,多次重修。如今的尚书庙基本框架为严复奠定。该庙集中了福州一批能工巧匠建造,造型大方,设计精巧,精雕细琢,建筑技艺堪称一流;庙宇重檐叠宇,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

图源:遇见福州

1992年12月,阳岐尚书祖庙被列为福州郊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尚书祖庙,村内还有一处打卡点——严氏宗祠。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的严氏宗祠,是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760平方米,前后二进。

石美祥 摄

修复后的严氏宗祠,除供放严氏历代祖宗牌位外,现前厅还作为阳岐严复纪念馆,摆放严复铜像,介绍严复生平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馆藏的严复译著都是原件,如1902年南洋公学初版的译本《原富》、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通诠》,书上还有一枚中国近代最早的严复版权票。

石美祥 摄

这些历经百余年的原件著作,不少是从严家后人或者收藏家手中获得,如今在市面上已经难觅。

100 多年过去了,严复留给我们的是一道遥远而光辉的历史背影。漫步阳岐村,看看那人世变迁的古今模样,孩童从午桥嬉笑走过,令人联想到少年严复的生活点滴——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

陟冈则无足,同谷歌有妹。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

上捲先人骸,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

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

……

濂 江 村

会展岛,外环有条濂江,状如弯月,头尾与闽江相扣。一河之隔的对岸,有个古韵犹存的村落。

这里坐落着南宋帝王最后的行宫;这里保留着一所从唐朝传承至今的书院;这里曾创下科举奇迹,“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的美名流传至今。

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濂江村。

濂江村坐落于福州东南部,川泽纵横、冈峦相绕,南卧于九曲山,北面于鼓山,整个村庄被濂江所环抱,因此被称为濂浦。千年来,村中多以林姓族人聚居,亦被称之为林浦村。

图源:福州新闻网

走在五代就开拓的村道上,不经意间路过唐代遗存的石雕,通往祠堂的路上有一口宋代开凿的水井,街边至今还保留着明代建造的木枋……濂江村不大,却悠悠地、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保留着千年的回音与足迹。

从古至今,这个村落静静目睹着无数朝代更迭。不同年代的历史与文化在这里交融,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奇故事。

图源:仓山旅游局

南宋末年,濂江村见证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喘息。

“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诗里的“行宫”,便是位于林浦古村的泰山宫,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小的皇宫,在这里已矗立了八百年。

八百年前,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在林浦石塔下的码头登陆。年仅11岁的南宋小王爷赵昰在群臣的簇拥下,在福州称帝,史称宋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号召恢复宋室江山。

据《三山志》记载,当时随行的三十多万军民把临江的山头削平,用以驻扎兵马,并建造了皇帝行宫——平山阁(被后人改为“泰山宫”)。

北方皇宫多坐北朝南,但泰山宫却坐南朝北,仿佛静静远眺北国故土。

泰山宫由正殿、将军殿、天后宫组成。走进泰山宫,门庭华美,穹顶藻井,没有一颗铁钉的榫卯结构,装饰着双龙戏珠与丹凤朝阳的精美图案,精美绝伦。

图源:平安仓山

宫内,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在大殿里流连,端详旧物,千百年前南宋朝廷的景象仿佛出现在眼前。

林双伟 摄

那一时期,南宋军队到处招兵买马,福州一时成为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

可惜仅过半年,元兵就攻陷福州,赵昰一行被迫再次渡海南逃。不到一年,退守广东崖山的宋军与元军展开最后激战,宋军大败,写下一个朝代最后的悲歌。

图源:仓山旅游

相传,南宋军队撤离林浦时曾经开仓济民,当地村民就将平山阁改为社庙,以此来纪念宋帝君臣。至今,庙内香火不绝、行宫仍在,而王图霸业早已雨打风吹去。

从泰山宫出来,走一段,就到了濂江书院。

濂江书院始建于宋代,虽然时过境迁,但它是福州唯一一所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书院。

原浩/摄

书院面积不大,胜在简约典雅,主体建筑为“文昌阁”,即是宋朱熹讲学处,故又名“朱子厅”,题有一“文明气象”匾额,如今就挂在一楼厅门正上方。

林双伟 摄

登上文昌阁二楼,将自己代入当年朱熹的视野,远眺群山江水,俯瞰庭院学子,仿佛有琅琅读书声穿过历史的屏障,回荡耳边。

叶诚 摄

千百年来,濂江书院办学不断。如今作为小学诗堂的它,依然延续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林双伟 摄

漫步濂江村,在古色古香的建筑边触摸历史脉络,在老旧的砖墙下静听雨打芭蕉,享受一份闲适,一份舒畅。

梁 厝 村

江山掩映、古祠澄波、村田映画、榕荫溪韵……

这片内外兼修、浓浓古韵的风水宝地,是福州的一处网红打卡地,更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它,就是梁厝村。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街区历史悠久,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村中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集中,传统风貌建筑林立,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现有唐、元、清等古建筑30多处。

林双伟 摄

一踏入梁厝,仿佛瞬间穿越到世外桃源,这里古厝星罗棋布,放眼皆是绿植花树,景色宜人。

池远 摄

“布衣暖,菜根香,唯有读书滋味长”。在梁厝,“耕读”传统盛行,文风鼎盛。宋朱熹曾讲学于燕山书院,并亲题“贻燕堂”三个字,如今贻燕堂作为梁厝宗祠堂号,悬挂在宗祠之中。

陈暖 摄

除了燕山书院,朱熹还在永盛梁氏宗祠讲学。宗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前身为“梅涧书屋”。

宗祠墙上一对栩栩如生的嵌贴瓷盏圣象,圣象身上镶嵌着梁氏族人家家户户捐献的百余个白瓷酒杯,加上脚踏八宝,背驮插着画戟的花瓶、玉磬,寓意驱邪扶正、吉祥平安。

瓷盏圣象近景。陈暖 摄

梁厝村是理学传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从宋至清共走出27名进士,历史上出现过福州一带“无梁不开榜”的盛况。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中国近代科技翻译家梁鸣谦,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梁敬魁,“二七”烈士梁甘甘,马江海战烈士梁祖勋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村两院士”“夫妻双教授”被传为佳话。

古建筑院落。陈暖 摄

长期的文化积淀,也给村子里留下了不少宝贝,比如千年古刹龙瑞寺、梁氏宗祠、文昌宫、梅涧书院旧址等。据统计,村里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龙瑞寺大殿、永盛梁氏宗祠)、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梁甘甘墓)、文物登记点31处。可谓“一街梦千年,今朝绽芳华”。

婚俗文创馆。陈暖 摄

青黛燕山,升起一层薄雾,氤氲在这个宁静的村庄。青砖、红瓦、燕尾檐……举目皆是,雕龙画凤的房檐,古朴雅致的窗檐,斑驳的墙面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古建筑风貌。陈暖 摄

看到这儿

心动吗?行动吧!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乡村振兴办

运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醉美仓山、遇见福州、仓山旅游、平安仓山、福州新闻网、福州日报微信、仓山微文明、影像福州、福建新闻联播、闽都文化研究会、福州古厝、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编辑:黄丽薇

审核:贺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