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石为堤,移山填海,这里是厦门人的当代神话!
乘坐厦门地铁1号线出岛,列车行至殿前高崎一带,驶出地下段的瞬间,车厢会被海天之光照亮,蓝天白云浸润在水光之中,像一场宫崎骏的童话梦。
在厦门本岛的西北端,有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存在——海堤路,这里被誉为厦门最浪漫的海景地铁段。
在社交网络上,这里被叫作厦门小“镰仓”,无数游人接踵而至,将海与城市的浪漫框进相机,装进回忆。
但对于厦门人而言,这里却是厦门精神的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熠熠生辉……
“一岛孤悬海中。”
湖里高崎是厦门岛传统意义上的进岛“咽喉”。
上世纪50年代,解放之初的厦门百废待兴,岛上的人要去集美,得从高崎渡口搭乘小舢板,一旦遇上台风或大风大浪天就难以出行。
因交通不变,“车骑人”的现象成为当时的常事。
为解决孤岛跨海问题、发展经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厦门在高集海峡上修建海堤。同年6月17日,厦门高集海堤工程开工建设。
于是,一场真正的“愚公移山”开始了。
大半个厦门岛的居民都出动了,近万名建设者汇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奔赴海堤。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从零开始,以最原始肩挑手扛运输石方。
近万名建设者来到湖里
1955年10月,历时两年零三个月,长达2212米的高集海堤建成。
1957年,长度为2820米的集杏海堤顺利筑成。
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厦门海堤又称为“十里长堤”。
1955年高集海堤修建完成
建成后的堤面可以同时通行火车和汽车,还有人行道,鹰厦铁路通过海堤可直达市内,直到1991年底厦门大桥建成通车之前,高集海堤一直是厦门本岛与内陆陆上往来的唯一通道。
1956年12月14日,鹰厦铁路打下最后一道钉,守候在厦门站的孩子们争相登上铺轨列车。
建堤育人,四年的海堤工程,锻炼培养了大批“海堤牌”干部工人,成为了建设特区的坚实力量。他们不仅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也为湖里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个交通奇迹地在湖里诞生,一栋栋厂房破土而出,筑巢引凤,建起了特区最初的样貌。
1984年,湖里加工区正在建设的通用厂房工地
时光匆匆飞逝,曾经的号子声声、钢锤铿锵已随岁月渐远,一代海堤建设者老去,而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沧海桑田的海堤,也在改造中“华丽转身”。
2010年为了提升西海域海洋生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海堤开口改造。
为了让海堤精神代代相传,2013年6月17日,湖里高集海堤与滨海路的交界处,海堤纪念公园和海堤纪念馆正式建成。
作为公园的核心部分,海堤纪念馆占地约400平方米。馆内的展览采用大量图片文字、珍贵实物、模型雕塑及多媒体等形式,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
登上纪念碑旁边的观堤亭远眺,这里是观堤看海最好的位置之一。
厦门、杏林、集美三座大桥,从湖里跨越,形成了“三桥飞渡,并列延伸”的壮丽景观。
地铁1号线飞驰而过,猎猎海风中,它们与公园背后矗立的白鹭衔稻的“金钥匙”雕塑交相辉映,见证了厦门跨越发展的辉煌历程。
作为“年逾古稀的老人”,海堤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却并不总是沉浸在回忆里。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到了新世纪,这里竟成了“网红”。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搜索厦门旅游攻略,你会发现,海堤早已悄悄挤进了来厦必打卡清单里。
大海、蓝天、白云、轨道、列车。。。在这里,你能够与《千与千寻》的奇幻海上列车相遇。
画面定格“厦门版小镰仓”,这里成了本地文艺青年们私藏的摄影胜地。
而海堤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小镰仓”。
站在观堤亭向岛内方向望去,高崎寨万寿宫前的古驿道旁,百年古榕仍然盘根错节,生机勃勃。
以前,村里人大多靠海捕鱼为生,如今,昔日的砖瓦房不再,“上班”成了村里人新的生活时尚。曾经奔跑在翘角古厝里的孩子,成为了新一代的厦门建设者。
在不远处,湖里以“移山填海”之势推进东部旧改,成为“岛内大提升”的主战场。
人们一面挥别旧街坊,樯橹灰飞间与旧时代诀别,一面见证机械轰鸣的破而后立,幢幢高楼将崭新的时代铺陈开来。
昔日的旧渔港早已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代化的避风坞。
高崎避风港内,船舶已归航,安静地停靠在避风坞中,看海上风起云涌,赏天边日升月落。
夏日的傍晚被无限拉长,夕阳将大片的碎金浸入海水,将这座城市映满橙黄。
人们在这里垂钓、漫步、乘凉,把最美的景色收进画框,分享给爱人。
爱尝一口鲜味的厦门人,总爱去隔壁的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淘货,一到过年前,这里大大小小的各个摊位前,总挤满了置办年货的人。
除了能打卡高崎寨、厦门大桥、海堤公园外,海堤还将集美学村、龙舟池、园博苑等著名景点串联起来。
前段时间,集杏海堤刷屏朋友圈,成为了厦门最美露营地。
夏日来临,每当夕阳西下,治愈的大海、日落最佳打卡地、海上列车,还有露营、街头艺人表演和特色后备箱市集。。。不远处的杏林大桥像一条长龙静卧水面。
在这里,你能找到独属于这座城市的万千美好。
要论厦门人的海堤情结有多深,从老品牌海堤茶叶、海堤酱油的命名就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厦门名叫“海堤”的多达300人,绝大部分均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
如今,海风涛声依旧,陪伴了厦门人近70年的海堤已旧貌换新颜。
年轻的男男女女纷至沓来,趁着地铁飞驰而过的瞬间打卡拍照。
垂钓的大叔冲一壶海堤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满心期待着今日的渔获。
生于海堤工地上的老刘在谈起自己童年时,仍感慨万分。
即使家人已不再出海捕鱼为生,但高崎社的陈阿嬷仍然坚持每日虔诚地神明敬上一炷香。
当初流连在滩涂上挖花蛤捡海螺的年幼孙子,已长大成人,而比孙子成长得更快的,是这里一栋又一栋的高楼。
“控海鼓东风,长堤御铁龙。”
当年万人筑堤的豪言壮语虽犹在耳畔,但海堤早已不再是唯一一条联通大陆的“生命线”。
去年,海沧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厦门“四桥两隧”时代正式到来,全天候立体式跨海进出岛通道体系,开启了厦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时代在变,但我们相信,不变的依旧是被镌刻进厦门人骨血里“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建设一个更好的厦门。
*目前海堤纪念公园正在改造升级中,想要参观的朋友可以暂缓前往。
(来源:小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