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推进“三水”联治确保水清河畅——厦门市翔安区水环境治理主要做法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年以来,厦门市翔安区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水污染防治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河长制工作安排部署,从生态补水、农村生活污水及小微水体治理入手,综合采取五条措施加快治理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河湖治理效率和水平。

▲翔安区澳头怀远湖生态补水,打造水清、岸绿、安全、景美、生态的面貌。

▲强力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治理能力。

▲翔安区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

一、农村生活污水源头治,打造宜居水环境。

(一)深入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建设。翔安区深入领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龙关于“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治理思路,全面落实赵龙书记关于“从源头上截污纳管,提高污水收集率”等指示要求,通过三根管把每家每户厨房、厕所、洗涤池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引到污水管,实现“全收集”。目前,厦门市翔安区352个自然村,已完成生活污水雨污分流改造205个,建成各类污水管道约1397公里。全区雨污分流工程中管网已投入9.88亿元,整体工程计划再投入资金3.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08亿元。剩余136个自然村项目,正加快推进,今年将全面完成,实现全域全覆盖。

(二)加大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翔安区已建成分散式处理站点125座,设计日处理污水量约10550吨,共投资2亿元。初步探索了“四化并举、两率并重”的治理工作思路,即:项目策划做到集成化、项目建设坚持标准化、运行管养对标专业化、治理模式探索一体化、以源头污水收集率为先、以出水水质达标率为本;组织所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含站点、泵站、管网)进行移交管养,并建立“日巡查、立整改、月汇总、季考评”管理制度,对已竣工验收的农村生活污水管道全部移交专业机构负责管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现场会在翔安圆满召开,翔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龙肯定。随后,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苏克敬司长、陈永清副司长分别带队,到翔安区调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对大帽山山仔头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根据要求翔安区已正式印发出台《翔安区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的总体目标、改造要求和保障措施。

(三)农村水源地建设初见成效。针对农村水源地水量不足、水质不稳的问题,探索采取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水质、分散式站点尾水回用补充水源、整治周边环境美化景观的措施,打造水清、量足、景美的农村水源地综合体。以大帽山山仔头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优化提升项目为例,一是针对原有湿地系统生态稳定塘面积偏小、蓄水能力有限和防渗膜裸露、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组织对生态湿地系统进行扩容,面积增加一倍多,增强湿地系统处理能力和蓄水能力;二是在三级表流人工湿地内设置潜水泵,并铺设、连接管线至振兴湖,每日定时将处理后的尾水回抽至上游振兴湖,既解决振兴湖补水水源单一、经常干涸问题,又能利用振兴湖调蓄能力,提高尾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利用率;三是响应国家绿色环保号召,补充处理站用电、降低运行成本,在站点两侧沿围墙布设光伏发电设施(共 24m²,晴天日均发电量约 18 度),采用并网发电模式,晴天时为站点运行提供绿色电源,阴雨天时自动从电网获取电源正常运行。翔安区已选定新圩镇大帽山社区山仔头村、面前埔村深溪自然村、香山街道大宅社区、金海街道澳头社区 4 个村(居),作为农村污水治理提升样板村。下一步,将结合推进乡村振兴、“一革命四行动”等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升。

二、小微水体常态管,不断改善水环境。

(一)强化工作部署。翔安区河长制不断向村居延伸,向小微水体拓展。制定了《开展农村污染小微水体清淤整治行动方案》,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全面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渠道、池塘水体黑臭问题,彻底改变灌溉用水水体质量及周边环境”行动目标,并确立了镇级主抓、多方参与;2020年,翔安河长办组织各镇街对全区受污染小微水体开展了详细摸底,编制完成《翔安区农村受污染小微水体基本情况表》。

(二)精准施策,综合治理。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微水体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从源头动手才能保证治理成效长期保持;1、各镇街、村居通过开展溯源排查,实施分类整治,严格按照“有污必治”原则,制定“一池一策”,科学合理施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房前屋后沟渠、排水明沟等为重点,集中整治明沟淤积导致污水发臭的突出问题。全面实施清淤疏浚并对污水明沟加上盖板,消除农村沟渠黑臭。3、开展清淤工程,清淤到底(实地),不留有淤泥存在现象,彻底把淤泥清理干净。推进水生态治理项目,采用“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修复、曝气复氧”多种生态技术相结合、提高池体自净能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巩固治理成效。

1。以奖代补,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根据前期摸排情况,编制完成《翔安区农村受污染小微水体基本情况表》后,各镇街按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主体责任,挂图作战,除各部门有效推动一下,积极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明确每个补助3万元用于池塘清淤,渠道清淤按面积、长度给予专项资金,镇街根据辖区内各自然村的规模给予统筹使用。2。科学评估,实行“评星”管理。翔安区推行小微水体“星级”管理机制,制定“一池一档”,形成横向可比、纵向可查的水体档案。通过在评价体系总表里,得分越高星级越高,总分为100分,低于60分则不予评星,60至69分为一星级,95至100分为五星级。每年评级一次,从评定结果看,小微水体治理成效基本达到预期,三星级以上小微水体总体占比84 %,精准指出存在问题,重点解决了严重受污染的小微水体,并将评定结果在微信公众号和水体公示牌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星级高、治理到位的进行推广宣传,在财政资金补助上给予奖励,对星级较低、整治不到位的进行通报。该创新性举措为小微水体治理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并在厦门市被广泛推广,并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三、再生中水持续补,充分利用水资源

(一)科学施策,“一溪一策”。在厦门市河长办的主导下,翔安区规划了三大水系补水项目。包括:澳头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对乌石盘水库、宋洋水库、鼓锣水系、港汊水系进行补水;洪塘污水厂尾水主要对龙东溪水系补水;翔安、内田污水厂尾水主要对内田溪、莲溪水系补水。

  (二)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内田溪作为翔安区流域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流域情况复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翔安区在全市规划出台前,自筹资金4500万元,通过2020年的建设,新建管道约13.01公里、提升泵站1座、补水口2处,于2020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每日向店头溪、内田溪、内垵溪、浯溪补水约10万吨。通过生态补水结合综合治理项目,增强水体流动性和河道自净能力后,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根据市环境监测站对翔安区三大流域的13个水质断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6月份平均水质,同比去年1-6月份水质达标率提高54.2个百分点,向全面消除劣V类迈出了一大步。

  (三)推广运用,深化普及。在内田溪补水取得不错成效的基础上,翔安区分别启动了怀远湖、张埭桥水库补水工程。怀远湖补水工程新建200米管道,投资54万元,日补水约3000吨,怀远湖水质由近黑臭提升为Ⅲ类;张埭桥水库临时补水工程即将完工,补水管道长度约为704米,计划日补水5000吨,通过尾水补水调配,遂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维持溪流形态、水体自净能力,保障溪流生态需水量,无形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体现了再生价值。

四、下一步计划

翔安区将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强生态补水基础研究等工作,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对标节点、倒排工期、科学施工,确保2021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雨污分流全覆盖,并在大帽山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站点尾水回灌农田、生态湿地净化。同时,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立足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安全生态水系、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举全区之力,打造“水清、河畅”的翔安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