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全国首个!“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密码是……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你知道吗?

牛奶盒、快递包装袋、奶茶杯

……

这些“不值钱”的废品

在海沧

都可以变废为宝哦~

8月11日—14日

由中宣部组织

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

走进厦门

8月13日上午,20多家中央和省属新闻媒体60多名记者,会同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专家,参观位于海沧的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索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全国的密码。

全国首个,累计处理24735吨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位于海沧区龙门巷3号,于2022年12月底正式投产,是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这里拥有一套完整的从回收、分拣、再生资源化到加工应用的废弃物高值高质化利用的闭环循环体系,实现低值可回收物从焚烧到资源化循环利用的0到1的突破。

项目运行以来,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不仅实现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规模化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科普

什么是低值可回收物?

低值可回收物是指具有一定回收利用价值的再生资源,但因其混杂、轻抛、分散、受厨余污染等特质,经济性较差,长期以来难以依靠市场力量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占比高达40%-50%,目前基本是混入“其他垃圾”中被焚烧处理。

小海在现场

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等省属媒体以及市属主要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采访团一行,在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了项目亮点和运作模式。

透过玻璃,可以观看到分拣中心的整个运作过程。这条“机械智能分选+人工干预+归类自动打包”生产线,解决了传统人工分拣难以集约、高效、规模处理生活垃圾低值资源回收难题。

物料分选前

分选后,分类压缩减容

高效识别分选

一键式控制智能车间

进入再生资源加工系统

“那些被当成垃圾处理的外卖盒、塑料袋等低值可回收物,如今走上了再生利用之路,实现了资源的‘重生’。”当听闻分拣中心自运营以来,已累计处理低值可回收物超过2.4万吨,在场人员纷纷为之点赞。

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还配套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海沧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这里引进先进的数字声光电技术,打造科普教育、博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场景,形成可听、可视、可触、可感的“四维”教育空间,向调研采访团一行系统展示了低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转变为再生制品的处理流程。

这次采访调研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见识到了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高质量发展”。厦门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机制模式和实践经验,很值得其他的一些城市借鉴。回去之后我会将采访内容进行详尽梳理,后续在报道中向读者呈现。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探索出了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为垃圾分类处理链条扣上了关键一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海沧如何使垃圾“变废为宝”?

近年来,海沧区把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作为重点工作推进:

通过制定指南、举办活动,使居民对低值可回收物的认识程度与分类水平明显提高;

加大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力度,在各投放点增加可回收物桶数量,有效扩大了低值可回收物的收运量;

引进专业企业参与,充分运用市场化力量,把垃圾资源化做出了规模,产生了效益;

政府积极投入,在土地和厂房建设上提供了巨大支持,对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起到了重大的助推作用。

成效如何?

通过全链条的支持,海沧区的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成效明显:其他垃圾由2022年的17.71万吨减少到2023年的15.45吨,实现了12.77%的垃圾减量。

未来

海沧区的生活垃圾处理

将像新能源产业一样成为

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

为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贡献海沧力量

来源:今日海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