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圆满举办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为庆祝厦门大学建校104周年,4月2日上午,由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厦门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在思明校区大南6号楼校友馆二楼举行。

厦门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校友总会荣誉理事潘世墨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洪华生教授,原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原副校长、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詹心丽,校党委原副书记、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赖虹凯,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建霖教授、中文系朱水涌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徐梦秋、厦门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蒋东明编审、艺术学院唐绍云教授,以及本书作者代表、师生代表及部分校友出席活动,见证新书诞生,分享创作历程。会议由校友总会秘书处秘书长王智兰主持。

厦门大学出版社特聘编审黄茂林(本书编委之一)首先介绍《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策划和编辑出版过程。

本书顾问朱水涌讲述以“开基厝”为题撰写“群贤楼群的那些事”创作历程,解读楼名“群贤毕至”丰富内涵和背后人物故事。他表示,建筑是无声的历史、凝固的旋律,群贤楼群奠定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风格与特色,积淀了百年学府的厚重文化与精神。

顾问邬大光从陈嘉庚先生躬身设计校园建筑入手,通过对比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筑风格,高度评价校主陈嘉庚开放办学的历史眼光和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表示,该书从建筑入手讲述南强学府独特文化与历史,是对厦门大学校史文化和校友文化的积极探索和有益补充。

本书编委蒋东明、张建霖分别讲述参与本书编审的切身经历,表示编委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主动向部分知情校友约稿,得到各方鼎力支持;作为主编,潘世墨教授亲力亲为,付出大量心血;《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顺利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厦大出版社出版史上的又一力作。

唐绍云、洪华生、徐梦秋等作为教授代表发言,对《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创作出版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书通过探寻和保存厦门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珍贵建筑史料,弘扬历代厦大人不屈不挠、艰苦置业的可贵精神,意义非凡。

自由交流环节,詹心丽、赖虹凯、林华水、韩旻、黄田、曾国斌,以及部分老教师、老校友后人纷纷发言,阐述对学校历史建筑的深厚感情,传递对母校、恩师、亲人的深切眷念,表达对校主陈嘉庚先生和历代先贤的由衷敬仰。

潘世墨在总结讲话中感谢各位嘉宾、校友和师生代表抽出宝贵时间出席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感谢专家学者、本书作者的辛勤耕耘,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学校宣传部、校友总会、哲学系、基建处、资产处、档案馆等单位大力支持。潘世墨特别感谢各位作者对主编的信任和支持,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潘世墨生动讲述本书的创作缘起及征稿修稿、定稿出版过程,所谓“流淌的故事”,其含义是介绍各栋建筑的前世今生,讲述发生在建筑里的故人与往事。他指出,以“嘉庚建筑”为主体的厦大建筑群,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体现厦大建筑理念的精髓,成为厦门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厦门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大学文化底蕴,以及被赞为“美尽东南”校园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光。他希望能有更多后来人探寻厦大建筑,讲好厦大故事,让厦大建筑里的感人故事、动人情怀成为支撑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潘世墨向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哲学系、基建处、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档案馆、演武小学等单位赠送图书。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后,《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会在喜乐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编者按:

为献礼厦门大学建校104周年,历时一年半精心创作,由潘世墨教授牵头主编的校友文化系列《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近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洋洋600多码,近50万字,既记载厦大著名楼宇、文化景观,也涉及鲜为人知的老建筑。撰稿者从亲历者角度陈述这些楼群老屋变迁历程,着重讲述这些发生在这些建筑里的故人和往事。该书旨在探索和保存厦门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珍贵建筑史料,探寻厦大建筑体现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弘扬历代厦大人不屈不挠、艰苦置业的可贵精神。

(图文/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厦门大学出版社)

附录:

1。《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封面、扉页

2。《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序言、目录

  1. 《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书评

凝固的音乐 流淌的故事

读潘世墨主编《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有感

蒋东明

厦门大学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在中国百年大学的方阵里,唯有厦门大学校园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厦大校园的建筑异彩纷呈,是最美校园的绝佳底色。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关于厦大建筑的奇妙构思、嘉庚建筑的独特风格,已在诸多的书籍和媒体里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记。但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在百年激荡的风云变幻中,这些建筑里故人和往事,究竟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历史典故,又是如何传承厦大的文化基因。由潘世墨主编的《厦大建筑  流淌的故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版),带领读者走进一幢幢校园楼宇,寻找在这里留下的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历史画面。无论是学术大咖还是普通教职工、校友、学生,甚至是教师的家属,他们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把流淌在厦大建筑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能真实触摸到这所大学历史的脉搏,体会到最动人的景色,不仅是华美的外表,更是发生在校园每个角落真实动人和平凡温暖的瞬间。

嘉庚建筑的践行者和追随者

每当我们徜徉在厦大校园里一幢幢嘉庚建筑之间,心中总会浮想联翩。嘉庚建筑别具一格的“穿西装戴斗笠”中西结合气派,无疑是她的精髓所在。我们赞美嘉庚先生伟大的爱国爱乡的精神,我们也追寻嘉庚先生融合闽南故乡和南洋风情的审美眼界,但无论如何,嘉庚先生不是建筑师,在一百多年前,要在这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把心中的宏伟构想变成现实的高楼,一定要有一位能对校主的奇思妙想心领神会的践行者。我们从本书找到了这位当年厦大建筑部主任陈延庭先生,从他留下的文章和他后辈的回忆,我们仿佛可以完成了关于嘉庚建筑实施路径的完整闭环。

嘉庚先生当年创办厦门大学,对校园建筑一直有自己的构想,也一直在寻找一位能领会并完全贯彻自己理念的践行者。1921年,33岁的同安人陈延庭被聘为校总务主任。嘉庚先生与陈延庭早就有交集,他于1919年在集美陈氏祠堂发表创办厦门大学的著名演讲时,就是陈延庭在现场担任普通话翻译。陈延庭上任后不久,嘉庚先生要他专门担任建筑部主任,主持厦大校园第一期(群贤楼群)的建设工作。陈延庭对嘉庚先生建筑理念高度认同并默契配合,深得嘉庚先生的信任。群贤楼群建设基本告一段落后,嘉庚先生便返回南洋,厦大的所有建筑事宜,都由陈延庭负责,并只接受嘉庚先生的指示,学校其他行政部门不得插手。在接下来的校园建设中,如化学楼、生物楼、博学楼、兼爱楼等(后多数被日军炸毁),遇到校园扩大土地的申请、迁坟补偿等非常棘手问题,陈延庭要到省、区那里求爷爷告奶奶;而坟主们为了多得赔偿,他们不敢告陈嘉庚,也不敢找林文庆,就是缠着陈延庭。可想而知,这是多么艰难的“苦差事”,但陈延庭出色地完成使命(透露一下,陈延庭是厦大蔡启瑞院士的岳父)。嘉庚先生还亲自选了两位在闽南地区经验丰富的“土师傅”,一位是泥水匠林论司,一位木匠郑布司(闽南话“司”为师傅之意)。两位师傅并没有专门上过土木专科学校,也不懂设计绘图,但他们却善于领会嘉庚先生的意图,因为嘉庚建筑的源头就是闽南大厝。此后,以陈延庭为代表的闽南“土师傅团队”,联手绘出壮美的“嘉庚建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厦大建筑,都是他们的杰作。嘉庚先生曾亲笔致信陈延庭,深情地写道:“厦大关系我国之前途至大,负此重任,别无他人,唯林校长与宗兄及弟三人耳!”“以此三人为代表的开拓者永远存在于厦大建筑背后,贯穿于厦大建筑之中。”

嘉庚先生的爱国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海外华侨的报国之心。先是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接过老岳父的事业,一刻也没有停止投资厦大建设的步伐。紧接着众多华侨,他们追随嘉庚先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为厦大的发展慷慨解囊,献上自己的一腔热情。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群贤楼群,化学楼群(被日军炸毁),50年代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国光楼群、丰庭楼群等,到80年代以来的嘉庚楼群、桂华山楼、逸夫楼、克立楼、建文楼、联兴楼、蔡清洁楼、黄宜弘楼、华侨之家、自钦楼、明培体育馆、王清明游泳馆、李文正楼、恩明楼……都是海外华侨追随嘉庚先生的壮举。读者在本书中可以读出在这些大楼里跳动的海外赤子的爱国之心,感悟出厦门大学独一无二,一以贯之的以“侨”为首的办学特色。

最美大学里不仅有大楼,有大师,还有许多平凡人

大学要有大楼,要有大师,也离不开众多的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正如昂然挺立的嘉庚建筑,有高耸的石柱,也离不开砖瓦碎石沙土。读者从本书中可以回望那些名扬天下的学术前辈走过来的路,更能倾听到许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小人物”内心的声音。

“消失的东村和她的主人们”一文,给我们讲述多位居住此地的名师故事:潘懋元、袁镇岳、蔡启瑞、陈国珍、何恩典、陈贤镕、陈朝壁、郑重、顾学民、陈金铭、徐元度、吴心田……他们每一位都是各自学科的学术大师。东村别墅每户面积并不大,但因居住了这些著名教授而成了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成了校园“可以炫耀的资本”。2000年因校园建设需要,东村永远消失了,但潘懋元先生的学生们至今仍难忘的事,就是当年能经常到东村老师家上课、吃饭、聊天,以至于形成了延续多年的师生们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周末沙龙”。

“大南新村的故事”讲述这个华侨别墅群与厦大校园共生共存的动人故事,展现别墅群里的大师生活、红色印记、老校长们的往事。厦大校友、北航教授谢希文回忆他父亲、最早居此的厦大教务主任谢玉铭,他的姐姐、厦大校友、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往事。刘光朝回忆他的父亲、我校物理系半导体学科泰斗刘士毅居住在这里的美好时光,透露出当年萨本栋校长慧眼识才,提携刘士毅的感人故事。

在“鼓浪屿厦大宿舍大院的左邻右舍”文中,孩子们回忆,当年父亲黄典诚先生一家十几口人挤在窘迫的房间里,孩子们在家里玩耍吵闹,搞得“屋顶要掀开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正在旁边全神贯注、伏案疾书的父亲。当家人问父亲“孩子闹腾可否吵着您啦?”父亲放下手中的书,反而笑着问道:“没感觉啊,出什么事了吗?”黄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的大师,在当年的简陋居住环境里搞科研,做学问,已达到心无旁骛的忘我境界,令人感叹。实际上,蜗居在陋室却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老师大有人在,从白城、勤业楼、芙蓉楼、大生里等许多回忆的故事里,都仿佛可看见深夜从小屋里透出的灯光,挑灯夜读的老师此时正在学问的海洋里遨游,身旁是熟睡的老人和孩子。彼时的老师们生活条件都是相当窘迫,住房拥挤、食品短缺、走廊做饭、公共洗漱、深夜提水、天热难熬……但这些都没能改变他们对自己热爱事业的追求。出版印刷大楼的简陋工作条件带给幼小出版社腾飞的梦,拥挤的芙蓉一宿舍同一房间走出三位院士,简陋的桂华山楼成了院士团队攀登科学高峰的阵地……回望他们走过的路,我们只能感叹,只要心中有梦,艰难的环境并不能停止他们前行的脚步。

本书的笔触还伸向那些在厦大校园里默默无闻却令人敬重的“小人物”。许多人还记得早年的“招待所”现已华丽转身为“大丰园酒家”,那位创始人“明辉伯”和她女儿陈丽英,是他们的用心经营,让“招待所”和“大丰园”成了厦大人温暖的待客之家;现落脚在勤业一的“厦大理发店”,伴随厦大几十年,甚至随厦大一起内迁长汀。这家小小理发店,虽在校园内几经搬迁,却是几代厦大人的必到之地。店里的“老刘师傅”、“小陈师傅”成了师生们可亲的“倾听者”,他们的“毫发手艺”,能在几任厦大校长头上“动刀”的故事,成了一段校园生活的温馨注解。是啊,厦大建筑里有大师们夺目的学术辉煌,也充满普通人的欢歌笑语。勤业餐厅馒头香味连着后勤人员的汗水,芙蓉隧道涂鸦充满着学生们的创意,一条街的林家鸭庄和晓风书店让人回味难忘,建南大礼堂的钟声昭示着每天太阳的升起,校园的石板路饱含着对学术殿堂的崇敬,而“思源谷”的秀丽带来情人们的浪漫与隽永……

潘世墨主编在序言中谈到,本书是采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小历史探寻其所处时代的大历史,称之为微观史。这种微观的叙事最真实,也最动人,最有价值。以嘉庚建筑为主体的厦大建筑,通过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构成了厦门大学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行走于黉门楼舍之间,阅读那些流淌不息的动人故事,静静地聆听百年厦大的历史回声。

2025年4月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