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焕新颜 乡村振兴谱新篇——福建闽南古村的蝶变之路

综合
关注在福建东南沿海,坐落着一座传承千年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惠安县净峰镇西头村。作为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示范村,西头村以“活化传统、融合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文化兴、生态美、产业盛、治理活、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一、文化赋能:让历史文脉“活”起来
西头村素有闽南“科举名村”的美誉,是明代名臣张岳的故乡。漫步在古村的街巷间,仿佛穿越时空,43 座明清古厝错落有致,张岳家庙庄严肃穆,龙山书院静谧古朴,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历史建筑,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近年来,西头村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巧妙盘活闲置古建筑。如今,修缮后的古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开展“南音公益培训”“古厝叔公讲堂”“家风家训传习”“张岳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700余场。村支书张钦强介绍:“我们修缮古建,不是简单地留住岁月痕迹,而是要让老房子讲述新时代的故事。”

为进一步激活文化生产力,西头村借“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创建”的东风,引入台湾陪护团队,打造“闽台乡创工坊”。台胞参与设计的农耕文化体验馆、两岸共植的“同心林”、联合举办的“情系两岸·味融元宵”游园活动、共同创作的《西头是个好地方》歌曲,都让两岸融合在文化共鸣中深化。

二、生态塑形:让绿水青山“美”起来
走进今日西头村,东港溪畔白鹭翩跹,百年榕树下孩童嬉戏,构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图景。为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西头村大力实施 “护水兴村”行动,投资 265 万元对东港溪进行全方位治理。清淤工程让溪水重新焕发生机,休闲步道沿溪而建,为村民提供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沿溪岸线的美化与田园生态区景墙的改造,更是为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如今,东港溪水质提升至 Ⅲ 类标准,沿岸新增 6 公里绿化带,这里已然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 “生态客厅”。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西头村创新推行“微景观”“微菜园”认领责任制。截至2025年3月,村民们积极响应,自发清理垃圾 200 余吨,拆除违建鸡鸭舍30处,建成“微景观”48处,“微菜园”102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5%,村庄绿化率提升至40%。漫步村中,红砖古厝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共享庭院里的三角梅探出围墙,勾勒出“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诗意景象。

三、产业振兴:让富民之路“宽”起来
依托“中国传统村落”招牌,西头村全力打造“山水慢生活+闽南人文游”文旅IP。修缮布置“村史馆”“惠女服饰体验馆”“古早味体验馆”等闲置古大厝,将张岳家庙、龙山书院、东港溪滨水景观带、古村落旅游区等景点串联成线,推出“非遗研学”“古村夜游”等特色文旅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新增乡村旅游创造就业岗位20个,带动餐饮、民宿增收10余万元。

在农业领域,西头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完成流转土地400多亩,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与台茂农业公司、富枝公司、翔净公司紧密合作,种植哈密瓜、西瓜、辣椒等作物,统一收购后由村民加工后销往商超,为村集体和村民开辟增收新渠道;与国家菌草研究中心合作种植栽培竹荪2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创新“村集体+台企+贤达”的产业合作模式,整合村集体资源、台企技术管理经验、贤达资金人脉,优化资源配置,种植紫玉淮山35亩,每亩种植3000株,预估收益可达50万元。2024年,西头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较三年前增长110%,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治理创新:让乡村治理“优”起来
西头村巩固拓展“党领民办、多元善治”凝聚振兴合力。村党支部实施“党员包片联户”机制,66名党员带头领办“古建修缮”“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纠纷调解等民生实事198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10件。同时,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吸纳储备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827名人才进入村级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1个,环境整治队、景点讲解队、平安守护队等志愿者队伍9支,整体提升村居服务效能。
“卫生评比加5分,参加志愿活动加3分……”村民张大爷的“文明存折”已攒下168分。西头村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将人居环境、产业参与、移风易俗等6大类32项行为量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创业培训等服务,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2024年,全村参与积分制家庭超98%,形成“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格局,村风民风持续向善。
从曾经的“藏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成为“闽南文化新地标”,西头村的发展历程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既要保留乡村的外在风貌,更要守住乡村的文化灵魂。这座千年古村正以文化为笔、生态为墨、产业为砚、治理为纸,奋力书写“闽南文化活态传承地、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的时代答卷,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成为乡村发展的耀眼典范。(通讯员 吴素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