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300尾中华鲟幼鱼放流闽江,让闽再现“水中大熊猫”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4月20日上午,在福州闽侯县白沙金钟阁公益放流点,300尾植入PIT芯片的珍稀鱼类中华鲟二代幼鱼(7个月至2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放流闽江,让闽江再现“水中大熊猫”。这是福建社团公益组织与相关部门联手开展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又一举措,践行保护大食物观具体行动。

中华鲟曾分布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海等水域,由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中华鲟种群陆续消失,现仅存于长江和近海,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等级。

闽江是福建母亲河,水量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早在1911年闽江下游林浦村、1998年12月在闽侯白沙长坪园放流中华鲟幼鱼,和2014年在琅岐闽江口附近渔民捕到一条60余厘米的中华鲟,及2011至2016年在泉州沿海渔民曾6次捕着到中华鲟均被放生的报道,印证了闽江是中华鲟繁衍生息地之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危起伟介绍:闽江中华鲟等珍稀物种的存在,是闽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今天放流的300尾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均来自荆楚大地。它们承载着恢复闽江种群的重任;每一尾均植入PIT芯片,可追溯其“家族谱系”和放流轨迹;300尾中华鲟子二代幼鱼中部分由爱心人士认养,寄托着公众对闽江生态修复的期盼。从荆楚到闽江的千里跋涉,凝聚了科研团队对运输水温、溶氧等条件的精准把控,体现了政、企、民多方协作的典范。

“今天我们在闽江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一是为迎接‘第56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以中华鲟作为旗舰物种,呼吁更多公众关注闽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该日期处于闽江禁渔期(3月1日至6月30日),不仅能让中华鲟避免捕捞威胁,还能借助禁渔期改善的生态环境和丰富食物资源,更好地适应闽江水域,同时渔政执法部门在禁渔期内加强流域巡视执法,也将为中华鲟的生长和生存保驾护航;三是当日涨潮时间与放流活动时间一致,涨潮有助于鱼苗扩散,减少放流时中华鲟受伤的风险。”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理事长林英说。

如何保护中华鲟在闽江流域生存与繁衍?林英表示,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密切勾通与合作,加强监测与研究‌,了解中华鲟生态环境需求和生存状态,为制定科学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建立与完善保护。在中华鲟的关键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和警示牌,加强巡逻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中华鲟栖息地的干扰;加强法律法规执行‌。禁止非法捕捞和贩卖中华鲟,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减少中华鲟栖息地的污染排放,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通过媒体、讲座、沙龙、广场、入社区等多种形式等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华鲟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鼓励企业、公众通过捐赠认领方式参与到中华鲟放流工作中来,扩大保护行动的影响力,为中华鲟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好的条件。

当天的增殖放流活动中,除向闽江投放300尾中华鲟外,还放流15公分左右草鱼、鲢鱼等鱼苗12000尾。同时,活动主办方向60余人颁发中华鲟认捐证书。

流放仪式现场,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与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签订科学放流公益项目合作协议书;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水生物与河流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到保护行动。

增殖放流结束后,还举办“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福建省第四届海峡科学放生护生研讨会”,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社团组织代表、环保志愿者围绕“共筑生态防线,应对气候变化下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守护母亲河”等主题展开研讨。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福州闽侯县佛教协会主办,福州闽侯白沙金钟阁禅寺承办,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福建乾金律师事务所、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及宗教组织等单位协办。得到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福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中共闽侯县委统战部(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部门的指导。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