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俞昌德:“闽派”银针,绣绘杏林经纬!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医学版图上,中医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千年时光沉淀,熠熠生辉。俞昌德,这位来自福建的针灸名家,便是众多为中医传承与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从年少时的懵懂向往,到年逾耄耋的坚守奉献,始终与针灸紧密相连,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大爱无疆。

作为闽派针灸传承者,俞昌德于诊室中运用熟练的飞针技艺,为患者治疗。

家传启蒙

种下银针梦想

建国前夕,俞昌德出生于平潭岛的一个小村落。童年的他,时常目睹奶奶用一根小小的银针为乡邻解除病痛。作为当时的村医,奶奶那镇定自若的神情和神奇的施针手法,在俞昌德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好奇与崇敬的种子。一次,邻居家的小孩突然抽风,家人心急如焚地将孩子抱到奶奶面前。面对慌乱的乡邻,奶奶不慌不忙,拿出银针,迅速为孩子施针。不一会儿,原本抽搐不止的孩子就神志转清,行动如常。那一刻,奶奶手中那根神奇的银针,像一道光,照亮了俞昌德的世界,让他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俞昌德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福建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从此踏上了这条注定要相伴一生的针灸之路。

潜心研学

铸就精湛医术

进入大学后,俞昌德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医药知识的养分。他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针灸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俞昌德教授专注施针,细长银针在其手中精准落于患者穴位,以精湛针法为患者缓解病痛。

1976年大学毕业后,俞昌德留校任教,之后到莆田县医院开展针刺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在那里,他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挑战。一名13岁的小姑娘因腹痛休克被紧急送到医院,B超显示为胆结石。俞昌德和他的老师正在研究用针刺治疗胆结石的课题,他们毫不犹豫地为小姑娘施针。当场,小姑娘的腹痛就止住了,并且苏醒过来。经过半个月针灸配合汤药的治疗,小姑娘成功排出了结石。这次成功的治疗,让俞昌德深刻体会到了针灸的疗效。

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水平,俞昌德先后到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进修,并考入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卫生部针灸经络理论研究生班。在求学的道路上,他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黄宗勖、针灸大家张缙等众多名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针灸技艺突飞猛进,尤其练就了一手令人称奇的飞针技法——施展飞针技法时,只见他手指轻捻针柄,针尖在毫厘间精准定位,快速刺入穴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患者往往还未反应过来,针已稳稳扎下。

上世纪80年代,他跟随老师陈以教教授共同研究拍摄了《古代传统针刺手法录像》,这段录像后来成为全国23个中医院校的针刺手法第一套影像教材。随着技艺臻进,俞昌德还精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鳳迎源、阳中引阴、阴中引阳、烧山火、透天凉”等先圣古贤遗承的针刺临床补泻手法,与学生们在线下临床实践、联合演绎,并再度录像成套、广为流传。

慕容慎行教授的出现,引领着俞昌德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上笃定前行。为了更好地治疗中风后神志障碍症患者,俞昌德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神经内科进修。慕容慎行教授不仅系统地为俞昌德讲解了脑的解剖结构,从宏观的脑叶分区到微观的神经纤维走向,从血管病变的原因到神经功能受损的机制,还分享了大量临床案例,教导他如何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这次进修,俞昌德将西医理论与治法巧妙融入中医治疗体系,为更好地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暖杏林

“俞式”针法演绎国技

长期以来,俞昌德教授以治疗中风后遗症闻名,曾治好或改善了大约万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他采用特色的颅骨缝针法,结合远部循经辨证配穴和中药内服,取得了显著疗效。

福州连江某中学连老师(化名),突发脑梗并留下语音不利、腿脚不便等后遗症。俞教授采用颅骨缝针法,进行进针、行捻转刮针法,结合中药内服进行治疗。约3个月后,连老师语言恢复,可与人正常交流。对于面瘫患者的治疗,俞教授亦有独到方法。他认为治疗面瘫要采用主穴加配穴施针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辩证施治,使阴阳平衡,预防面瘫恢复过程中的“倒错”现象。

1993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患脑功能衰退疾病导致行动不便,前来福州进行康复性治疗。俞昌德随同黄宗勖等老专家为其进行后期的针灸治疗,使陈景润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他还曾受福建省委派,前往香港为当地名流进行保健,治疗效果显著,得到极大好评。

2002年,俞昌德教授在奥地利做访问学者期间,接诊病人2000多人。

除了在国内救死扶伤,俞昌德还投身于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2002年,他在奥地利等国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开诊和交流活动。在奥地利,他因成功治疗一位影视明星的耳鸣而声名鹊起,共接诊病人2000多人,其中耳鸣病人就有300余人。由于在奥地利产生的影响,他还先后受到欧洲其他地方的邀请,为梵蒂冈主教等患者治病,神奇的针刺效果让患者们赞不绝口。

匠心传承

培育桃李竞芬芳

“我这辈子就针灸这一个爱好,如果不干这个,我想不出来还能做什么。”俞昌德说道。澄江闽派针灸的祖师爷是承淡安先生,1936年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创办了“中国针灸研究社”,是学术流派的源起之点。继而黄宗勖教授从师、从业,以其一生来开展针灸文化的根植与深拓,真正开创了澄江闽派针灸黄宗勖学术流派。俞昌德教授作为澄江闽派的第一代承传人,至今已经承传三代。

俞昌德教授为患者施针,同时,也在耐心地给年轻中医师讲解针灸要点。

俞昌德十分注重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其桃李遍布全省、全国乃至东南沿海诸国。自2010年退休后,他于2012年经遴选评上省级老中医药经验传承导师,承担省卫健委的师承带徒工作,目前已培养三代学徒,均学有所成。

此外,俞昌德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辑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6部,并承担福建省卫生厅适宜技术教育教材主编工作,共5部。他表示:“除了治病,把我和黄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整理记录出来付诸桑梓,供有志于此业的同仁分享,让传统中医针灸瑰宝代代相传,这才能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

以仁心为笔,匠心为墨,恒心为纸,书写着一名中医药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俞昌德为中医药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晓原

来源:宗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