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如何实现“生态亲海”?厦门多方共议公益行动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美丽海洋公益行动

厦门生态亲海倡议

座谈会

2025年6月26日,“美丽海洋公益行动 厦门生态亲海倡议”座谈会在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的新浪厦门公司举行。本次座谈会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主办,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派代表出席,汇聚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的专家,以及厦门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网上委员联系点、厦门市思明区科协、民盟厦门市湖里区经济支部、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新浪厦门、红树林课堂、欣源野童、不懂实验室等在内的十余家涉海机构、社会组织及中小学校代表。

座谈会上,民盟厦门市湖里区经济支部“生态亲海”调研小组发布了备受关注的“生态亲海”调研报告;与会各方代表围绕该报告及生态亲海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最终共同发出“生态亲海”公益倡议。

倡议缘起

近年来,随着“赶海”视频的火爆,“赶海”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来到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意识到万千生命的力量,感受潮汐更替的奇妙。值得注意的是,不恰当的“赶海”方式可能会影响海滩生物生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负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年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积极开展多样海洋文化宣教及科普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吸引社会各界共同爱海护海、亲海近海。

如何在满足公众亲海的乐趣,发展文旅经济,同时保护好潮间带生态,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议题。为此,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发起了美丽海洋公益行动,生态亲海示范点项目,意在引导社会关注该项议题,并参与其中,促进滨海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厦门生态文旅新名片。

调研报告

民盟厦门市湖里区经济支部“生态亲海”调研小组发布的报告显示,“赶海”活动近年在各大网络平台热度持续高涨。抖音平台上,“赶海”话题总播放量突破1000亿次,其中“厦门赶海”超3929万次,位居地域热门话题第15位;小红书平台上,“赶海”话题浏览量超47亿次、讨论量达807万次,“厦门赶海”浏览量超2225万次,位列地域话题第10位。

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公众对“赶海”的浓厚兴趣与强烈需求。然而,报告指出,要将这股高涨的热情有效转化为既能满足深度体验、又能保障生态保护、同时驱动文旅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当前还面临几方面的突出瓶颈:

首先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规模化、规范化的研学生态产品存在明显缺位,难以满足寓教于乐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真正优质的生态文旅产品供给仍显不足,无法匹配庞大的公众热情。

其次是模式设计尚不成熟。报告中揭示的一个核心矛盾是“生态保护”与“文旅体验”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兼顾二者仍是关键挑战。此外,虽有丰富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但在将其提炼塑造为具有吸引力的差异化IP方面,仍有待加强,未能充分释放其独特价值。

面对这些结构性挑战,亟需系统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引导。调研报告在深入剖析这些关键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专家建议

杨盛昌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

化解沙滩压力,客流亟需疏导 

一个地方,如果大家都去了,生态干扰会过大。人流量过于集中在少数几片海滩时,往往产生的生态干扰过大,会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将人流量分散开来,或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厦门海边值得看的地点很多,但沙滩相对较少。沙滩是最容易亲海的地方,所以易于吸引游客聚集,进而容易超出沙滩的承载力。

赖祯黎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研创并举,厚植海洋文化体验 

海洋文化到底是什么?外地的游客过来厦门看一下就走了,其实对于海洋文化都不够了解。比如我们要能够在研学里告诉游客一些有趣的海洋文化的知识、常识。比如我们需要一系列的高质量海洋文化短视频的开发,包括我们海洋文化的童谣、海洋的传说。

包括后续,还可以有一些文创产品的产出,那游客在体验完生态亲海之后,还可以把厦门的海洋文化带走,这样才会是更深层次的体验。

游伟伟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人工创造新生境,建设示范探新路

示范点建设、以及与文旅的结合,有两个矛盾:一个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另一个是公益与流量的矛盾,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我们有没有可能以一种公民科学家的身份,去造一块地,不仅是去海边看看,我们还可以去人工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生境,这个概念现在是全球很多国家都在做。我们示范点也不一定只选一个地方,可以有一个都市型的示范点,再有一个郊野型的示范点。

袁习武

——厦门市思明区科协

少年播海种,家社共潮生

如果说在青少年的内心中有种下这种海洋科普的种子,那他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然后去传播到每一个家庭,再从家庭传播到整个社会面。

陈强

——民盟厦门市湖里区经济支部

识海需深探,科研式研学破题

海洋生物多样性很多,很多人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它们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研学的过程中,能与一些科研类的做结合,让孩子拿显微镜去看一看生物,或者做一些生物解剖之类的,增加一些实践动手的内容,可能他们也会更感兴趣一些。

肖雨淳

——红树林课堂

可持续亲海:全民共醒守滩涂

自然流的公众,比起遇到我们这样的科普机构,更有可能的是遇到当地的普通渔民,并模仿他们的行为(去挖花蛤)。

一块滩涂,本地渔民世代在这里利用滩涂生活,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外地的游客如果大量涌入同一块滩涂,模仿渔民的行为,不仅会挤占渔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很容易超出生态承载力的限度。

做生态亲海,很大程度上需要全民的自觉,需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性。

雪狼

——自然教育机构欣源野童

赶海升维:从“捕捞”到多样亲海

现在“赶海”搜索量(话题度)很大,但往往大家一提到“赶海”,就以为是带个钳子带个桶,去海边抓东西。我们要做的生态认知,要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就需要让体验变得更多样,让大家对“赶海”有多样的认知,才能够更好的跟文旅结合,并产生相对应的可持续的产品。

我们的生态亲海产品可以把艺术创作、净滩、游戏、水质调研等等一系列体验类型的课程设计成产品。使得产品更多元性更加丰富,而不单单只是“抓”这一行为,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跟文旅结合形成多样化产品。

共同倡议

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为响应全国海洋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唤醒社会各界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倡导公众通过生态亲海认识海洋的美好、重要性以及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实现人与海洋之间的良性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恰逢新一年暑假赶海热潮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70.8海洋媒体实验室携手各界代表,共同发出以下“生态亲海”倡议:

查潮汐看天气,了解当地海况

——安全近海。

理解当地文化,尊重社区民俗

——文明观海。

重科普细观察,多拍照拍视频

——新潮探海。

不乱挖少破坏,保护海洋环境

——生态亲海。

倡议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厦门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网上委员联系点

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

厦门市渔业协会

厦门市海洋与水产学会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渔业分会

厦门市观鸟协会

泉州市湿地学会

海洋化学与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厦门理工学院海洋文化传播基地

厦门市思明区科协

民盟厦门市湖里区经济支部

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

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

新浪厦门

红树林课堂

欣源野童

可持续一厦

不懂实验室

福建省皇室童缘服饰有限公司

……

(倡议单位持续更新,欢迎各机构共同参与!)

END

来源:不懂实验室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