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严复:天演惊雷 炸醒中华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陈文军

1897年寒冬,天津紫竹林码头的北风如利刃般割裂甲午战后的残阳。四十三岁的严复立于江畔,目光刺穿海河薄雾,直刺列强铁甲舰的森然烟囱——这片曾见证北洋水师荣耀的水域,此刻唯余沉舰残骸在水中锈蚀,恰似民族尊严上永不愈合的伤痕,如刺心之刃。暮色四合时,他伏案疾书,将饱蘸血泪的“天”字重重烙于稿纸,《天演论》的译笔即将撕裂晚清的沉沉暗幕。

甲午惊涛:从水师提督到思想启蒙者

严复(本名宗光),1854年生于福建侯官“儒医”之家。十三岁父亲病逝后家道中落,以考分第一名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与邓世昌、刘步蟾等同窗。少年严复,常在深夜描摹铁甲舰图样,立誓捍卫万里海疆。1877年,作为首批留英学生踏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议会雄辩、工厂轰鸣、浩瀚书海如同惊雷,猛烈冲击其心灵。他顿悟:“炮舰之强,源于器物;制度之强,关乎国魂;思想之强,方为民族之骨髓!”

归国后,严复执教北洋水师学堂二十载,培育黎元洪、张伯苓等英才。然而,1894年黄海怒涛中,虽见定远舰重创日舰“松岛”,却终因清廷腐朽、制度落后而功败垂成。严复痛陈:“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昔日同窗浴血殉国,令他“夜起而大哭”,致信友人时“心惊手颤,书不成字”。此等切肤之痛,加之他在《原强》中痛斥的“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使其彻底觉醒。1895年,他断然拒绝李鸿章委任的海军要职,于天津《直报》疾呼“不变法则必亡”,毅然转身步入书房,决心为积贫积弱的民族锻造思想的铁甲!

1911 年 10 月 4 日,严复作词、溥侗谱曲的《巩金瓯》被清廷定为国歌。歌词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 刚颁布六天,武昌起义的枪声便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这首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最终沦为时代挽歌,却永远铭刻着严复 “保种保国” 的拳拳赤子心。

思潮激荡:惊雷唤醒神州

《天演论》译稿,字字浸透寒夜霜华。严复雕琢译文如打磨和氏璧。他将“evolution”创译为“天演”,使赫胥黎思想巧妙披上中国传统外衣,精髓不失;独创“信、达、雅”三原则,令西方哲思与《周易》《诗经》韵律奇妙共鸣。

天津更鼓敲碎寒夜,他常为一词彻夜难眠,咳嗽声与梆子声在寒风中撕扯,茶盏凝满冰碴。稿纸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字,却愈发滚烫有力。他将此理念大胆引入文明范畴,批注“弱者先绝”“万物形态,皆由己铸”,字字如刃,直刺晚清沉疴。

1898年春,《天演论》如惊蛰之雷轰然问世!严复至交、亲家吕增祥(字君止,号皇道山人,安徽滁州人,长子严璩岳父)曾襄助译介西学。《天演论》初成,严复亦虚心请其斧正。梁启超读罢激动失手打翻茶盏,连夜驰书盛赞:“眼中未见有此等人!”少年鲁迅省下点心钱购得首印本,在“适者生存”旁圈下朱砂印记,埋下弃医从文的伏笔;十七岁的胡适,更易其名为“适”;岳麓山下学子深镌“物竞天择”自勉;武昌茶馆,说书人将进化论编成唱本,茶客拍案高呼:“断不做淘汰之民!”桐城派宗师吴汝纶作序盛赞“熔铸古今”,其“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如洪钟回荡。这惊雷不仅震撼维新志士,更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重要源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化作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孙中山誉之为“思想家”,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将其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杏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严复不仅是伟大思想家、卓越翻译家,更是近代中国教育巨擘。1912年执掌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兼容并包”四字高悬身后,正是其理念写照。

他锐意革新,裁撤经科,创立西洋哲学系,重定学术经纬。广纳贤才,陈独秀、辜鸿铭等名家共治一炉,“西史教授”与“辫子学者”同堂论道,思想星火迸溅四射。面对攻讦,他正告天下:“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当《新青年》锋芒遭守旧势力斥为“洪水猛兽”,他复又疾呼:“大学非豢养奴才之地,乃思想交锋之舞台!”

主持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期间,他冲破“中体西用”桎梏,提出“中西学术各有其体用”,亲题“中西互体”匾额替换旧匾。倡导全面发展,物理、化学与经史并重,亲自主持蒸汽机制造实践,培养科学精神。1906年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校长,每日清晨领学生跑步,寒冬以冷水浴淬炼筋骨,倡言:“强国先强种,强种先强心。”这些实践如星火燎原,推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血脉江河:爱国精神传承

手机拍摄:康萍

严氏一门,爱国之心,代代相传。1941年,上海沦陷,长子严璩面对汪伪威逼利诱,坚守气节,拒不受任。困守阁楼,鬻书维生,临终遗言:“严家子孙,永不做汉奸!”高风亮节,巍然丰碑。抗战时期,三子严叔夏坚守福州,为护学生将学校迁往山区。简陋防空洞内,他板书《天演论》,“守土先守学”五字格外醒目。以知识为刃,培育救亡火种,为民族未来守护希望。

1993年“汪辜会谈”,严复孙婿辜振甫案头,静置《天演论》。无声诉说着严氏后裔对民族存续的共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如今,福州严复纪念馆馆长严孝鹏与夫人严炳云,为募集资金多方奔走,推动宗祠重修并筹办纪念宣讲活动,弘扬严复“科学与爱国”精神。他创办武术协会传授南少林龙桩拳,力行“合群方能强国”理念。原全国政协委员、严氏后裔严孝潜先生,编撰著作披露严复反割台抗日等鲜为人知的事迹,深化人们对严复爱国精神与科学情怀的理解。严氏家史,如一首激昂的爱国长歌,音符中跃动着忠诚与赤忱,感召后世。

在福州、天津、北京等地,严复专业研究会相继成立。举办国际研讨会,出版《严复全集》,将严复思想转化为当代爱国教育基石。严复后裔积极参与其中,延续“守土先守学”精神,使其思想在高校、在社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激励新一代为民族复兴砥砺前行。

闽江回响:青山永志

福州仓山阳岐村畔,闽江汤汤奔流。严复长眠于鳌头山东麓,墓碑唯镌“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墓”十字,未缀半分官衔,恰似他甘为思想摆渡人,毕生不慕浮名,唯求启智。山巅苍松傲立,迎击猎猎海风,如他永恒凝望那片托举民族未来的浩瀚海疆;山下古井清泉涓涓,终年不涸,村民汲水如旧,祖居门前潺潺溪流映照着他眷恋的故土永续生机。那份未竟的思想,如泉滋养中华大地,奔涌不息,生生不止。

回溯历史长卷:北大红楼的手稿墨香里,“世道必进” 的信念仍在激荡;安庆师大的泛黄课表间,教育救国的坚守无声镌刻;津门校园的诵读声中,“物竞天择” 的哲思正乘时代长风飞向远方。这位以译笔点燃思想惊雷、唤醒沉睡神州的先驱,生命早已化作闽江奔涌的浪花,汇入他曾预言 “后胜于今” 的壮阔中国。

严复的不朽遗产,熔铸于时代剧痛,淬炼于西学译介。民族危亡之际,他以悲愤为舟、启蒙为帆,在思想荒原凿开救亡之路。那声 “天演” 呐喊,终成不灭的精神灯塔,指引中华民族于激流中勇进,于复兴路上破浪前行,照亮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