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赴武夷山国家公园探寻红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7月5日,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武夷山市桐木村,开展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工艺调研。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探访青楼建筑、学习制茶工艺、品鉴经典茶品,深刻感受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探秘青楼:古法熏焙的智慧结晶  

在非遗传承人梁添梦和陈显涛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两次走进桐木村的传统“青楼”,深入了解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制茶功能。

据两位传承人介绍,青楼分为三层半:顶层用于茶青摊晾和萎凋,中间层作为温度缓冲,底层则进行松木熏焙。最特别的是地下的砖砌炉灶,燃烧松木产生的松烟通过特制火道均匀输送至各层,确保茶叶熏焙充分。

队员们仔细观察青楼的通风设计和温度控制方式,感叹古人制茶工艺的精妙。“青楼不仅是建筑,更是红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一位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传统与政策的平衡:创新燃料守护生态

传统工艺需要燃烧马尾松原木以熏制出正山小种的独特风韵。而由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治松材线虫而禁止引进松木,传统制茶工艺面临挑战。

实践队重点调研了福建农林大学研发的新型环保燃料棒在青楼中的应用。传承人陈显涛向队员们介绍,这种燃料棒不仅避免了松材线虫的传播风险,还能精准控制温度,确保茶叶品质稳定。

“既守住了非遗技艺的魂,又护住了绿水青山的根。”队员们实地记录燃料棒的使用效果,并对比传统松木燃烧数据,发现新工艺在环保和效率上的显著优势。  

品鉴古今:传统正山小种与创新金骏眉的味觉对话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有幸品鉴了传统工艺制作的正山小种和现代创新工艺的金骏眉、小赤甘。梁添梦介绍了“过红锅”工艺,讲解高温快速终止发酵的技术要点。

对比品鉴中,传统正山小种的松烟香醇厚悠长,而金骏眉则呈现出花香与蜜香的融合。

队员们认真记录不同工艺对茶汤色泽、香气和口感的影响,并探讨市场对不同风格红茶的接受度。“传统是根基,创新是活力,两者需要相辅相成。”队长如此总结。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珍贵与传承的紧迫性。队员们结合课堂知识,对青楼的温湿度调控、松烟渗透效率等展开深入研究“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也更加坚定了守护非遗文化的信念。”

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通讯员:郑翘楚、陈博渊)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