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经世济民’的实践关怀”学术研讨会举办

综合
关注八闽大地的丹山碧水间,绵延着中华文明深邃的理学脉络。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7月21日,“朱子学‘经世济民’的实践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办,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市易学研究会、同安易学研究会、同安道教协会等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认为,朱熹(朱子)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虽以“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但始终贯穿着儒家“经世济民”的实践关怀。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其哲学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必然延伸,体现了“内圣”之学向“外王”之道的转化。
朱熹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是其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在现实社会政治领域的必然展开。他继承了儒家深厚的民本传统,将“仁”的理念具体化为一系列恤民力、均赋税、重荒政、行教化、正吏治的主张和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相对合理的制度安排(经界、社仓)、有效的社会治理(劝谕、乡约)和道德教化(兴学、敦俗)来改善民生、稳定秩序、巩固统治。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和对封建制度的根本维护,但朱熹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察、对经济剥削的批判、对社会救济制度的创新探索以及将伦理关怀转化为具体治理的努力,都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强烈的经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思想史和社会治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其“社仓”等制度设计,更成为后世乃至东亚地区民间互助救济的重要范本。
厦门大学哲学系徐朝旭教授认为,朱熹在青年时期(24岁至27岁,1153年—1156年)担任过同安县主簿,这是他仕途的起点。尽管任职时间不长,他却在政务、司法、教育、教化等诸多方面留下了显著政绩,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年政务生涯,既是他仕途的起点,更是其思想萌芽的“苗圃”。三年为官养成注重经世致用的品格 ,他主持修撰《同安志》,系统整理地方沿革、户籍赋税等实用信息,为政务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规范赋税征收流程,减轻百姓不合理负担,让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通过具体行政事务落到实处。
其次是他以教化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之后德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针对民风不淳之察触发对“礼”的系统研究化。这些地方治理的经验也是推动其“格物致知”认识论的形成。例如在调研农田水利时,细致考察当地水文、土壤(“格物”于物);处理户籍时,分析人口增减与赋税的关系(“格物”于事);讲学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礼仪践行中领悟道德准则(“格物”于心)。这些实践让他更明确“格物致知”不仅是读书穷理,更是在具体事务中探究规律,这种将“格物”与政务实践结合的体验,让他的学术思想避免了空谈玄虚,更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复旦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哲学博士周克浩提出,朱熹的易学思想是“融合”与“创新”的典范。他不盲从前代,也不脱离传统,而是通过对象数、义理、理气的全面考察,让古老的《周易》焕发出新的生机。他重申“卜筮之书”的本义,强调象数为本、义理为用,提出从卦象入德、由修身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些都成为后来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易学思想不仅是宋明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如尊重事实、重视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辩证思维、包容多元等启示。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对现实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桥梁。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丽娟提出了朱熹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以福建省2022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一道主观题为例,用朱熹关于“仁爱”“诚信”“主敬”的思想和朱子在编定《四书》的顺序时提出的读书法为素材,考查学生如何理解朱子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以规律的知识来分析朱子读书法的合理性,并以“如何让朱子思想新起来和活起来”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该题的立意,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精神,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本题以朱子思想为素材情境,一方面,贯彻“两个结合”思想,讲清楚朱子思想的有益成分和价值理念,破除一般人对朱子的刻板印象,以为朱子只讲“存天理灭人欲”、朱子文化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糟粕,正本清源,使学生了解朱子的仁爱、诚信、主敬等思想,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剖析朱子读书法的合理性,教育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目前市面上的“四书”读本一般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编排,但朱子多次强调,应该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孟子》,最后才读《中庸》。朱子特别重视“四书”,倾注毕生精力阐释、研究“四书”,并把“四书”作为读书的入门阶梯。“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运用符合学习规律的顺序来读“四书”,才能更准确、有效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长青则阐述了在明朝中后期泉州出现的以蔡清为中心的蔡清学派对今天理解和把握“明理笃行”的启示意义。蔡清学派坚持朱子的学术传统,并以师徒授受使学术薪传。他们深刻践行了朱子的实学宗旨,要求做学问应该从实地用功夫,不仅要求知识,还要把知识和身心修养结合起来,要在日常中体认和践行道德伦理,并著书立说兴文献之邦。
蔡清学派对朱子之学的坚持与传承,对今天提倡“明理笃行”的精神特质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首先,要以正确的思想挺立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的独立自主;其次,坚持和传承精神要重视青年群体。蔡清学派通过师徒授受、践行实学、著书立说等坚持和传承朱子的学术传统,表现了学者群体的力量。
本次研讨会呈现出新意迭出、时有亮点;探奥求真、思想活跃的特点。与会专家学者就朱子学“经世济民”的实践关怀作出了广泛、深入并具有开拓性的探讨,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不仅展现出朱子学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是推动了朱子学的现代阐释和应用,为朱子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翟风采)
